初见《小王子》,你好童年
昨晚看完《小王子》的最后一句话,合上它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淡淡的、闷闷的忧伤。在书的结尾,小王子已经“驯养”了主人公,当然,也“驯养”了我。因此,离别,总是让人悲伤的。何况,小王子是以被毒蛇咬伤之后的死亡之相离开的。死亡,似乎意味着再不回来。
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着我们每个人,每个所谓大人的童年的“死亡”。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是小王子口中的“无聊的人”之中的一员。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常常“无趣”,并为此而感到恐慌了。
初次读完这本书,留在我记忆中并让我莞尔的有两个情节。
一是大人们对于数字的信任和执着。大人们不会相信小王子真实存在并且真的来过地球,除非告诉他们,小王子从B612号小行星来,在到达地球之前,他还造访过第325至330号星球。我们还在童年的时候,尚未学会成人世界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试图和大人们描述一幢美丽的房子,我们也许会说“它有红砖砌的墙,屋顶的瓦闪着耀眼的光芒,它还有一个种满各种花的花园。。。“。大人们可能会表示听懂了,也可能表示没什么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告诉大人们,这幢房子值几千万人民币,那他们可能会认真地表示赞叹”嗬!那真是个不错的房子啊!“。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数字当成了事物的本质了呢?不过不得不承认,数字用起来真的很便利。一组看起来不那么随机的数字,就能让事情听起来是真实无疑的。”地球上计有一百一十一位国王(当然也没有遗漏黑人国王)、七千位地理学家、九十万个商人、七百五十万名酒鬼、三亿一千一百万个自负者,也就是说成人大约有二十亿。“当我看到国王的数量时,我几乎是相信了。然而当我想起了”大人们对数字的迷信“,我不禁摇摇头笑了。再看到后面,这全球二十亿的成人,无非是一些地理学家、商人、酒鬼、自负者。虽然大人们可能要否认,世界上的人怎么可能就这几种,但这就是孩子的归类方法呀!从本质上,成人的世界也确实逃不过这几类吧。
二是“驯养”。这个词是小狐狸教给小王子的。本来,我对这个词的认知是“驯服加圈养”,是一种人类对动物施加的行为,使动物依存于人类。然而,小狐狸却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产生的是一种双向的结果。在驯养之前,世间的生命对并无什么不同。但驯养之后,两个生命对彼此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还对小王子说,你驯化了我,我就能分辨出你的脚步声。别人的脚步声都不能把我从地洞里召唤出来,唯有你,我会从地洞里出来见你。并且,因为你的头发是金黄色的,以后,我看见麦穗就会想起你。这是怎样一种深沉而长久的羁绊,仅仅只是相似的颜色便会让人想起那个相关的人呢?“驯养”是被人遗忘已久的事。需要耐心,需要遵守常规,慢慢地、一步步地靠近,建立信任,建立规则。言语是多余的,也是误会的根源。而那一点一点的靠近,一点一点接近相见的时间的过程中,等待的那一方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是喜悦。“常规”存在的意义则是让那一天、那一刻与其他的时刻都有所不同,只因对方的到来和存在。这也许和现在好多人宣扬的”仪式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小狐狸说的,人类本来只能认识自己驯养的东西,但是现在人们没有时间去认识什么了,他们只买成品。世上根本不存在经商的朋友,人类也就再没有朋友了。当世上的东西不再有一样对自己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带来的是空虚,是焦虑。于是人们开始本能地去追求“仪式感”,在晚饭时点一只香薰蜡烛;在阳光温暖的冬日午后为自己做一杯水果酸奶;用印着画的纸仔细将三明治包裹好,再沿着它的对角线一刀切开,看着边缘整齐的吐司、火腿和蔬菜,心中微微泛起满足,感觉自己存在着。在这个宣扬“资本”的时代,所有人和事物都被打上价签,人们不免开始衡量身边人、手边物被社会赋予的价值,而忽略了自己的心理价值。忙忙碌碌中一抬头,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要去何方,手中还握着什么,还能抓住些什么。
前段时间,被老狼的《月光倾城》深深打动,歌里唱的仿佛唤起了年少时留在岁月里的感动和忧伤。年少时,身边的一花一草似乎都可以成为对话的对象,一些事物、某个时刻因某个人的到来或离去也变得不同寻常。那时阳光很暖,时光很慢,路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