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大问题,困扰我们 一辈子的大问题。父母那一辈的人没有这个概念,基本上就去国有企业,去不了的就干个体户。我小的时候还是那种传统思想,学生时代好好学习,工作以后好好工作,界限分明。事实证明,当我毕业选择工作时,整个人都傻掉了,因为根本不会选择。
毕业快10年 了。我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请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给你每天1000块,30天以后能收到3万块,另一种第一天给你1毛,第二天是2毛,第三天是第二天的2倍,以此类推到30天。这两种支付方式你选择哪一个?
我选择的是第一个,毕业以后在外面混了大半年销售,很挫败,于是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家在国企上班,每个月旱涝保收。当初一个月多少钱,现在没变,而且因为所在石油行业不景气收入减少了一些。人到30,又有妻儿,上班之余学习投资理财,搞搞写作和健身。周围的人大多停止了成长,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正好单位来了一个24岁的小尚,我从他那看到了当年我的影子,想好好聊聊怎么选工作。同样的选择给了他,他也选的是第一种。可如果你计算一下,第二种在十多天的时候就能超过3万,第30天的时候是10737,41824万。这就是工作积累起来的巨大复利。可以说一份开始工资微薄,却能带给你成长的工作在短期没有明显,但是越是长期越能显出威力。只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我们还是看重眼前的利益,不做深远长期的思考。
有很多名人在最初的收入上都不高,像孙路弘刚毕业干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工资是全班同学中最低的。所以社会上有种说法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优势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作为过来人我回想自己的得失,认为选择工作除了不看重开始的工资收入,看重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成长,并且要当成马拉松一样做好外。第二个就是要清楚认识自己的特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锅炉,干工作赚钱好比就是烧一壶水,水开后的蒸汽就是我们追逐的名和利。清楚自己特长和优势的人就像是功率大的锅炉烧对了一壶水,很快就能成名得利。而不清楚的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烧开一壶水,只是要慢一些(复利效应)。所以最好能在年轻的时候积极探索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第三条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耐心,并且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一条特别重要,并不是很多人不进步,而是要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实在比较困难,需要足够多的心里认知的知识鼓励自己做下去。我说一个非常实用的if then句型。这是我用到的最好方法。实现目标的路上,首先我找到富兰克林做榜样,随身带着他的画像,一看到他我就想到自己要每天都进步,时刻都精进才行。然后我在做计划的时候,会确定好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做这件事,就是做到什么程度。
现在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作为过来人想聊的选工作的三点条件:
1这份工作能带来成长
2适合你的特长
3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只能有选一个,那就选择第三条。
##关于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你说未来三年的目标有成为简书签约作家,投资回报在年复合率15%,每周跑步2-3次,那么未来获得成功概率有多高,取决于你的投入有多少和基于此创造的一些运气。
Xdite老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没什么用,她的逻辑就是,明年一定要比今天活得更好,更开心。这个标准其实足够我们用了。你的时间有限,注意力有用,能做好眼前的事,加上肯读书学习,这就是活在未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