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一处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到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
桃坪羌寨,在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该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到现在已集2000多年的历史于一身。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目前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水很清澈,用手捧起尝尝,真地很甘甜呢。
羌族地区的“泰山石敢当”。曾在桃坪羌寨一废弃的千年民居房墙夹壁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尊脱发式泰山石敢当。据当地有关部门认证为西夏时期文物。 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石敢当是羌系民族原始崇拜中特有的守护神和具有镇宅功能之神故羌民族十分崇敬因为这种独特的夸张造型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形成其可驱除侵犯羌民村寨、住宅之处的妖魔鬼怪从而保佑人畜平安兴旺。相传羌族人民从夏代开始就有崇拜石敢当的风俗,几乎是家家户户碉楼前和寨子入口处都要树立泰山石敢当。
寨子中不乏大家族。陈氏家族的这位老奶奶,已经高寿98岁,其老伴也有96岁,儿子78岁。他们是唯一还住在老羌寨里的住户,一方面照看着本家住宅,一方面兼做着管理员,也卖点纪念品。老太太姓周,她说这里空气好水好,一百多岁高寿的也不少呢。儿子叫陈浩,不知为何对游人总是自称“陈水扁”,在人们哈哈大笑中,又说妻子叫吴淑珍,更让人笑声不断。
杨家大院更是成为理县重点文物保护民居。这座房屋是羌寨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座房屋,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房内有迷宫、地下水网、古老火塘……《南行记》、《幽林越过边界》、《走进西部》等几部电视连续剧都曾在此取景。中央电视台《公益行动》栏目组也曾在此拍摄、研讨。
火塘不仅是羌族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设施,还是古羌族人游牧经历在当今羌族社会中的文化遗存。羌族人对火塘的尊崇源于对火的敬畏和崇拜。在其神话传说中,火神木姑色与羌女木姐生下儿子热比娃,火神给热比娃两块白石,教他击石取火,从此人们才获取了火,而每家的火塘也就成为火神的留居之处。
在粮食丰收后的季节,各处屋檐挂满的玉米,雕楼内在挂着整条腌制的火腿,幸福溢于整个寨子。
(这次到桃坪羌寨是在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