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开草
1
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无意中碰上了我的舍友,当时她正在打电话。那时我向她打了个招呼,问她,“能否陪我走一段?”她说,“好,正巧我也有点烦躁,想在夜色中走走散散心,不至于那么憋闷。”
在走的过程中,我问她在烦躁些什么。
她先是说其实细想想,自己确实没什么好烦躁的。但竟然也会开始纠结“1+1=2”这样的问题。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1+1为什么会是等于2”这个板上钉钉的等式。
我当时同样觉得自己是听错了,于是我重述了她的疑问。接着她用无比肯定的语气告诉我,就是在想“1+1=2”这个问题,她就是在为这件事烦躁。
“那么……你想出什么了没有?”我问道。
她随即笑着说,“没有。”
随意走走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没有目的性,话题可以很散很随意。那感觉就像在走的过程中,话题也在步履中颠簸,而话题最后是留还是消失都无关紧要。
之后我们便没有再提这件当时当下让她烦躁的事情,只是一起在月光下慢慢走了一段时间。
但在和她告别之后,我再重想起她的烦躁来源“1+1=2”,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起初听到的时候,我是难以置信,觉得并不必为这样的小事所烦躁。即使没有思索出答案,也不会影响什么。即使是思索出了,也不过就那个样子。在我看来,这没有很大的意义。
但接着,我却是对有这样的疑问多了丝理解。我虽知道自己并不会为“1+1=2”这样的问题纠结甚至是烦恼,但我却知道:有时候,你的疑问真的很多。有时候,你的疑问真的会很奇怪。
2
过了晚上的24点,微信列表里一个未曾见面的网上之交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那段话写尽了自己的一个疑问,话中她是这样写的:“我看了很多书,想了很多问题。书里说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动物,人类喜欢给自己的任何事情找意义,例如做一件事的意义,例如活着的意义。”
就她开头的这句话,不由得就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熟悉感和认同感。我立马就想起近来看顾城的寓言诗歌时,自己不由自主地就在找寓言故事背后的意义。我在为寓言的存在,寻找它的合理性;还在为作者的设计,寻找他的真正意图。
顾城在《光荣竞赛会》这首诗的最后自揭了属于这首诗的寓意,里面这么写道:“这件事也许并无意义,但世人总喜欢拉点哲理;我只好说不要追求虚幻的光荣,它和痛苦经常是同义词语。”
在当时,我无比喜欢顾城说的这句点睛之笔。不仅在于它的押韵无比,更在它的自揭寓意。它使我无需再迷思苦想,陷入冥想的泥潭,那感觉回想起来真是痛苦不已。
3
朋友圈的她,自上面那句概括性的引题之后,真正开始了自我质疑,自我寻找。
她的那段话接着写道:“我一直没找到活着的意义在哪?我为什么存在?是有什么事情必须需要我才能完成的吗?”
“好像没有,那我存在的作用在哪?如果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我的存在,那我为什么要存在在这里?”
“如果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会发现无论你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好是坏都让你沮丧。”
“找到存在的意义,是一条回家的路。流浪的孩子是孤单的,路这么多,你又该走哪一条?”
这一长段的话都让我陷入了一个迷糊又惆怅的怪圈,这个圈子本不是我的,但我却被带了进去。究其原因,除了她一连串的疑问极具感染性,还有就是这个怪圈,有着很多很多人共同会有的疑问。而这疑问很难找到答案,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答案。
但突然的,我就感到了安心和平静,因为我接着就看到了下面的这一段文字:“我今天找到了答案,终于明白了那种踏实的感觉是怎样的。快乐,真的快乐,也就是前后一秒,再也感受不到焦虑的存在,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我该去的地方。”
“现在的感觉:你知道心安理得地活着是什么感觉吗?”
我没能回答她最后留的那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留给我的,也是留给能看到她那段文字的人。我会很好奇她具体的答案是什么,但她没有选择说出来,这是属于她自己的答案,是她自己找寻的结果,并不适用于他人。
所以我想,自己之所以会为她的那句“我今天找到了答案”而感到舒心甚至是开心,不过是因为看到别人早自己一步上岸,提前看到了成功的曙光,提前知道了是真的有“找到自己”的这种情况存在,这让我很安心。
而我是真的向往她找到答案后的那些感觉:踏实,快乐,没有焦虑,心安理得。
4
对比她的疑问,和我舍友的疑问,乍看之下,你真会觉得一个太大,一个太小,没有什么可比性,之间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她们之间共同的一点却是,都在寻找答案,寻找自己疑问的答案。
这个疑问可能会因为具有普世性而举足轻重,还可能因为具有个体的特殊性而在别人看来就是不值得一提。但因为是自己的,就显得格外的不同,显得格外的重要,充满了寻找的意义。
“你知道1+1为什么就等于2 吗?”
“还有你知道心安理得地活着是什么感觉吗?”
即使你不知道,也无关紧要。
你要寻找的是一个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接受的答案。这个答案可大可小,就像它的问题本身可大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