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藤野先生》谈鲁迅的爱国情
温书
藤野先生的人格光芒照耀着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反的人物是当时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24---28段就记述了“匿名信事件”。
(24)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25) “你改悔罢!”
(26)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27)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28)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只”表明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看“我”的讲义,而是别有用心。
“一......就.....“写出了他们行动之快,表明他们蓄谋已久。
“你改悔罢”讽刺“日本爱国青年”反对托尔斯泰的观点,却盗用了托尔斯泰的语言的行为。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照应上文内容,照应上文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和“我”成绩“在中间”“没有落第”。
“漏”字旁加圈是别有用心的,干事的“讥刺”既是对“我”的诬陷,也是对弱国国民的歧视。
学生会的几个小动作----写广告时的含沙射影,写匿名信及收回匿名信,都表现出这些日本学生内心充满民族偏见,同时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映衬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博大胸怀。
接着便有了看电影事件29-31段。
(2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30)“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3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我们来看这个句子,“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并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它们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突出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是运用反语,突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极为愤懑的心情。
“偏”写出了当时国民性的愚昧、麻木。也写出了他们因是弱国国民而被捕杀、枪毙的悲惨遭遇。
为了让大家理解鲁迅当时的悲愤心情,为了让大家感受鲁迅当时的痛苦与屈辱,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我打个比方吧。把日本喻为强盗甲,把俄国喻为强盗乙,把中国喻为主人丙。日俄战争就好比两个强盗甲乙为争夺在主人丙家的利益打了起来,把战场却设在了丙家。并且主人丙家宣布中立。当时的国民有给俄国日本做侦探被抓捕、被枪毙的,有围着被枪毙的这些同胞欢呼,幸灾乐祸的。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他们”就是那些愚昧、麻木的中国人,“酒醉”后脑子是不清醒的,并且这样的人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这“喝彩”是不经大脑的。“酒醉似的喝彩”写出了他们的无知、麻木、糊涂、不清醒。“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表明“他们”无一例外,都对自己的同胞这样幸灾乐祸、麻木不仁,是“我”在国外受到歧视的根本原因。这种刺激,这种羞辱,这种讥刺,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怎样的戗杀!“无法可想”已到了没有语言能来表达自己痛苦的地步,“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要拿起笔作枪,让麻木昏睡的人们醒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语气中断,写出了作者沉重的心情,表达难以抑制的激愤。
关于当时国民的愚昧与麻木,鲁迅先生在诸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像《药》中的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的鲜血当“药”吃,对革命者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革命者被杀,人们潮水般的去看热闹。林林总总的描写,还有《祝福》中,《阿Q正传》中,《狂人日记》等等
(32)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与藤野先生辞别。藤野先生的神情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他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而且在教学中确实也在“我”身上花了不少心血,现在“我将不再学医学”,所以他“有些悲哀”,有些惋惜。
(33)“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作者以善意谎言来安慰藤野先生,表现出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
(34)“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叹息”的话,再次表现了藤野先生的痛惜之情。
(35)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赠照片、题字,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惜别之意;叮嘱的内容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
以上是文章整个的第二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