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目前还没有读完,先生所讲的内容却非常吸引我,书中的话语通俗易懂,道理却十分深刻,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先生的用心良苦,和对青年人成长的期翼。
最打动我的就是写给青年的第一封信——谈读书,先生将读书的意义细细归纳,三言两语便将道理说得一清二白,不得不从心里佩服先生的学识。
知乎中最火的问题是,“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真的有用吗”、“读了不少书,终究会忘,有什么意义”,也是当下青年一直在质疑的问题,因此网上各路高手云集,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记得有一个回答印象比较深刻,说是“就像我们的长大要吃很多的粮食,但这些粮食最终都会代谢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吃饭?”还有一个回答是“一个人的见识深浅,是要看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等,这些不同的经历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一个见识的形成的关键”。
这些答案说的都很对,大家都在试图讲的更有依据,但是总感觉还差那么一点,总感觉还可以再进一步道清其中的缘由。
直到今天,我在书中找到了更为确切的答案,其实朱先生早已给青年人点明了方向,先生早已把他的经验毫无保留的说给了青年人,我们唯独缺少的是主动向智者虚心地求教,突然觉得阅读此书有种相“读”恨晚之情。
朱光潜先生对读书的意义是这样说的:“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如果你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引诱…….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先生说如果没有培养良好的兴趣,就容易被恶习引诱。反观当下生活,如今的青年人确实有不少已被恶习带偏。网游少年依旧我行我素的网吧通宵;抖音、西瓜短视频霸占了青年人的手机;每晚的各大网剧轻松耗费了年轻人的光阴;QQ、微信、探探、陌陌等流行的社交APP消磨了不少青年人的闲暇时光,至于KTV、电影、酒吧、蹦迪、扑克等是再正常不过的青年人的消遣方式。
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是觉得如果时光都消耗在如此事情上,真是会令心智受损。
而在阅读中,至少可以使自己在书本的世界畅游,静心养气,安神益智,比起简单的感官刺激,精神上的满足更让人通透怡然。
另外我想多说两句,意思不必深究,人生的意义都不必去层层开掘,一个是没有必要,我们是凡夫俗子,另个就是找到了那个真谛,又能如何,是要看破三界,还是打算修仙成道。如果都不是,就好好做人,老老实实的,过好当下的生活。
又想起史铁生写的小说《命若琴弦》,小瞎子一生都是在追求一个不可求的解药,这个解药最后是否能被小瞎子得到,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瞎子一直在希望中生活,他的生活并不孤单,因为他的心神有所寄托。
读书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就是这样的解药,在慢慢长夜中行走,心神总要有地方安放,总需要有另一种光芒点亮前方的路,指引着愿意追逐光的人前行,至少前行之路还有光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