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少年

时间久了,慢慢觉得自己愈发麻木了,耳畔总是响起少时稚嫩的声音,“我好想长大啊!”,现在再回想童年,便觉得自己更想回到从前。

长大的我们,生活压力很大,我的父母承受着每月快上万的房贷,还有几千的车贷,因为是个体经营,压力没有为别人打工那么大。但是每天都要6点起床准备工作,12点多才可以把饭馆关闭,大概还有半小时的路程,才可以回到家中,抱着温暖的被褥进入梦乡。

作为子女,我一方面是担忧,父母的生活真的很艰辛了,毕竟我一个学生并未接触什么“真正的生活”,若是让我每日6点起床学习,12点入睡,不出几天,我可能已经崩溃了。

另一方面,我是害怕。

“我长大后,会不会也变成每天过着行尸走肉般生活的人?”

以往谈起理想,我们都意气风发,少年的脸上充满了朝气,“我要做宇航员”“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做医生”……

现在,谈起理想,我们仿佛只能淡然一笑,叹口气,不语。如果有人大谈梦想,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们的泪水或许也会不自觉涌出眼眶。

“最后,少年将理想换成了柴米油盐。”

我并不是嘲讽那些“不再追求理想的人”,而是觉得可惜,因为生活的处处碰壁,他们失去了少年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因为生活的压榨,他们没有了对生活的“乐趣”。

他们已经不是自己了,他们是社会不断打磨,加工,包装后的,社会中的“一类人”罢了,我想,他们也很挣扎吧。

“到底是过了365个每天,还是苟了365个一天?”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我渐渐感受到心灵的一种“空虚”,如果将我比作海绵,那我就是烈日下暴晒后的海绵,干干巴巴,千疮百孔,想从身上挤出点水,便是怎么也得不到。

每每放学,我回想今日学习的内容时,往往会大脑空白,仔细想了想,仿佛什么都没有学,在学校的一天,收获的好像只有厚重的作业,再也没有什么能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了。

偶尔我会想,“要不要干脆不去学校了”。这种观念在最近异常的强烈。感觉自己在不断重复,一天一天,时间过去,我还是一无所获。

记得我初中时,每天恨不得24小时都在学习,甚至有了想要在学校扎根安营的想法,那时的我,目标很明确,也愿意为之奋斗。

反观现今,倒是没了那些想法,只是想着“快点下课吧”“今天食堂吃些什么”,就连学习,都是看着同桌拿出本子写作业时,掏出和她一样的本子,写着一样的作业,我甚至怀疑,我就是个只会copy(复制)的机器人。

既然已经发现问题了,我们应该也要不断找方法去解决它们,我在网上查找了很多类似“我想改变自己”“我想追求理想”之类的问题,但是每每谈到“人生”,底下的回复的氛围都变沉重了,答案也是愈加模棱两可,这也验证了,“越长大,理想也越发模糊。”

其实我们没必要什么问题都询问别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问的时候,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询问别人,也只是为了给自己被别人认可的满足感,或许是害怕自己逆着大众走,所以想要试探大众的看法罢了。

我的理想尚且还在,大抵因为我还是个孩子的原因吧,其实我的理想变了很多次,我的第一个理想是“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多么大公无私的话啊,小时看着医生穿着白大褂,走路都带风 于是也渴望自己可以这样,而且加上小时爷爷有肺病,经常咳嗽,每夜我的眼泪都会打湿枕头。可能是这样,我才想做一名医生吧。

大概在初三时,我想做一名经济学家,虽然不懂是什么,但是感觉扯上经济的职业,或许都好赚钱吧,在这里请原谅我的无知。

现在的梦想,是做一名生物工程师,主要想去了解基因,看着前线医护人员为我们抗击疫情,我暗暗想,“我要研制药品,破坏病毒结构”,近年来也报道过“基因编辑婴儿,天生免疫艾滋”,我对这些前景简直是神往。

迷途的人要自己寻找出路,询问别人只会浪费时间。

反正我个人认为,做事要有规划,广博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充实。

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时光机制造出我可能早就沉睡黄泉了。

看网上总结了些计划表,我觉得很有用。

1.每天做运动(我在听歌的时候喜欢跳舞,大家可以试试瑜伽,拉丁之类)

2.每天都要读书(个人认为学生尽量也要阅读除书本外的书籍,开阔视野)

3.(品质)有耐心,绝不放弃。(对人,对事,对工作)

4.学习基本礼仪,要有素质。

5.多陪陪父母。

书籍之类我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大众心理学之类的,其他心灵鸡汤还是别买,看完后依旧一无所获,短暂的兴奋只会让自己更加“不专一”。

以上。

致少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