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在孔门弟子里是以孝出名的。
早年曾参有这么一件事,他在瓜田里锄草,一不小心把一根瓜秧给锄断了。曾子的父亲曾皙见状,拿着一根大棒就狠狠地痛打曾参的背。
曾参呢,不躲不让,直到被他父亲打的昏死了过去,过了很久才醒过来。
醒来后的曾参,还很愧疚的对他父亲说:“我做错了事情,您来教训我,您拿了那么大的棒子,累不累啊?”
不仅如此,他为了避免父亲为自己刚才的昏死而担心,他回到屋后,又是弹琴又是唱歌,就是想让他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有问题,还很健康。
有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立马就生气了,对其他弟子说:“曾参今天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我不想看见他。”
然后孔子弟子又把这件事情告诉曾参了,曾参就迷惑了:“明明老师教导我们,孝是人之本,我那么孝顺,为什么老师还生我气呢?”
曾参感觉很委屈,也很痛苦,说一定要见到老师。
孔子还是见了曾参,他给曾参讲了舜孝敬的故事。
孔子说:“舜也是很孝顺的。他父亲是个盲人,在他母亲死后,他父亲又娶了个老婆,还生了个孩子。”
“然而舜的父亲,后母,和他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整天就想处心积虑的把舜给杀了。即便是这样,舜也不改变对他父亲和后母的孝,还有对弟弟的爱。”
“你看,舜也是个大孝子吧。”
“但他的孝和你(曾参)的孝是不同的,当舜的父亲需要舜在身边伺候的时候,舜会在身边;当他父亲批评他,给他责打时,舜也会在旁听着、挨着。”
“但是啊,当舜的父亲拿着大棒子来打他的时候,舜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你以为舜是怕死吗?或者是怕疼吗?还是以为他不孝吗?”
“都不是,他是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不会陷父亲于行父道的罪过。”
“如果舜为了孝顺而听任父亲取他的性命,结果不仅自己死了,还陷父亲于不义。”
“而你曾参呢,你拿身体去承受你父亲的怒气,一旦你死了,不也是同时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还有比你这个更大的不孝吗?”
曾参听完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差点要犯下大错了。
所以,孔子推崇的孝,不是无原则底线的孝,那些极端的,违背良心道德的孝,并不是孔子推崇的,孔子认可的孝是要有分寸的。
其实,【孝顺】这个词,暗含了顺从的意思,孔子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更应该的是为【孝敬】,孝+尊敬,孝敬这个词可能是被前人更改成孝顺了,为了让统治者更好的统治。
所以,我们现今时代,面对父母有时给的各种压力和要求,我们也不是要无条件去顺从的。
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原则,同时跟父母好好的沟通解释,尽可能的以不触犯父母,本着尊敬沟通原则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事事都顺从父母,那我们可能就随便的结婚了,随便的选专业了,随便的选工作了……
毕竟,父母那一辈跟我们做子女的这一辈,知识见识文化等都不一样,很多观念也很难去达到同频。
我们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事的原则的,这很正常。
如果遇到不同观念而父母又给了很多压力给子女,自己需要懂得判断,需不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尽可能本着尊敬父母的情况下,做到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做事。
因为,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做事,是对自己负责任,同时也是对父母负责任。
毕竟,自己的人生,该怎样去选择,最后都是要自己去承受的。
孝敬要保持,但我们不能当愚孝的人。
上文故事素材来源于,鲍鹏山著《孔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