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看似内容纷繁。其实,孟子是在告诉景子:倘若齐王不礼贤下士主动找寻孟子询问治国之法,他就不是称病(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就是逃亡(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说明1:前半节(孟子将朝王~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中有一个小故事,即,孟子以患病之事推脱齐王的召见,而在第二天却参加了(东郭氏:齐国大夫)吊唁之事。另言之:孟子宁可出席大夫的吊唁,也不愿意受齐王的召见。
赏析:应与红白喜事无关,而是前者以君臣关系相处,后者以朋友关系相处。君问臣子以治国要事,却使人召见,这降低了自己的名分之事,孟子断然不肯做;而,朋友大难(死亡),出于礼义,即当主动登门拜访(吊唁)。
引申1:作为古之先贤的孟子而言,他有能力也更有实力让君王主动去找他询问治国要事。而,在没有真正的所谓的贤者存在的如今,要想让自己有所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摆平心态,虽不需低三下四,但也不能趾高气昂,人们只能在互相交流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中,缓慢的前行。
另引2:如今对于平民而言,已无君臣关系,或是说君臣关系更多的被包含在了师生关系当中。不过,对于师生关系来说,也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礼贤下士”的真正说法(即,前半节中,孟子的做法应当是没有了),或是说对于“礼贤下士”而言,更多的是偏于中庸的“教学相长”(在天赋、学术、个性方面的一定程度上,老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学习的状态)。然而,毕竟闻道有先后,就算再拥有如何的天赋、如何的才能,都需要对长者、贤者、能者有一定程度上的恭敬与谦逊之心,如此以来,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了学术、技能等实际的生活能力,更包含了待人接物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素质)。
说明2:后半节与前半节意思相仿,用伊尹与管仲的例子说明了“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的道理。再加上“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的自恃,就是在说明,孟子是需要齐王亲自登门拜访的贤人志士。
既然意义相仿,就不再从大意上赏析,仅拿其中两段小文做一些浅论与引申。
1、“天下有达尊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赏析:作为儒家学派的传承人而言,定然不会是真正举“爵位”为首要例子,只是为了“间接讽刺”齐王对孟子召之即来的随意对待。且,在后句论道德之时,提及天下与人民,即是对“爵位”与“年龄”的囊括说明。
引申1:如今,天下有达尊N。此“N”包括了善恶、对错、是非、美丑等的双面或是多面,已经不能像旧时那样轻而易举的做出选择和决策了(到底自己应该以什么为尊),成为拥有社会属性的人之后,也就走进了这天下,而这天下到底以什么为尊,有时显而易见,而有时却又迷雾重重。而这,唯一的标尺与准则(应以什么为尊)依旧还是古之圣贤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也幸好,对于华夏民族后代而言,有史可循,有路可寻——在读过圣贤书后,若是觉得人文社会与之相符,则大胆的以人文社会为尊;若是觉得人文社会与之不符,则谨慎的以圣贤为尊,待到有一日,人文社会与之相符再走上社会也不迟(毕竟你读过圣贤之德)。换言之,古之圣贤会告诉你天下真正应该以什么为尊,很多答案都在圣贤当中。
引申2:当你知道了该以什么为达,什么为尊之后,应把这些达与尊放在同一平面上来持有,不偏颇的对待,如此这般,你既不会“过”亦不会“不及”。
2、“故汤之于伊尹”~“故不劳而霸”。
赏析:此句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由师生的关系来作为基础奠定的。然而,商汤与伊尹;齐桓公与管仲也只能创就当初那个时代的佳话。
反引:如今,谁也没有称霸、称王的愿望,谁也没有圣贤的礼义。作为凡人而言,只需知道万物众生是在平等中、和睦中度过其一生的,理应尊重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生灵们,给予他人以我们的真心、真情,收获他人给予我们的感谢与回馈。生活中,也正只有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普通人来生活,才能更长久,才能活得自在与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