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就是素材的积累,读的书多了,自然积累的素材就多了,也许到写文章的时候,那些好词好句就自然而然的涌上心头,所以很多家长就一古脑的给孩子买了很多的书,而且想当然的认为,这些书读完了,孩子的文章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写好了。那么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事实真不是这样!。
我要中肯的说一句,有目的的阅读,才是真正积累素材的方法,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教会孩子先想一下读这本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一味的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把书看完了,就算完了。其实这样的看书,无异于猪八戒吃人参果,虽然也吃下去了,却没有尝到半分的滋味。看一本书,可以把它分开了来看,比如说第一遍先大体的看故事情节,然后把这本书掰开了,揉碎了,细细的品味。可以让孩子先看里面的景物描写,看作者特别是那些大师级别的人物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或者如果孩子理解不了,可以直接让他看景物描写。一朵花是怎样的颜色,几片花瓣,怎样的叶子,花蕊是怎样的,花芯又是怎样的,这样揉细了来看,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等到孩子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他不光是死记硬背那些好词好句(实际上没一篇文章的好词好句都有它的特定背景和上下文的寓意,并不是放到任何的文章里都合适的)而是学会了写作的方法,他自己自然知道该怎样去写一朵花,写一片页,写一只鸟了。
阅读的第二大要素是要动手。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动手的能力。我记得在第一章的时候,我就说过,写作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纸面”上,能写才是真正的起到了阅读的作用。我这里说的写的内容其实是很宽泛的。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抄下来,一定不要满足于她“读”过了,其实“写”才是增加记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仿照书里的写法来仿写,比如书里写了腊梅花,可以让他写紫薇花,然后拿他写的与大师写的做对比,看出差距在哪里,这才是真正的起到了阅读的作用。再大一点的,可以让他写读后感了,不拘多少字,关键是要让他学会思考,写出来自己的感受。或者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学会了一种方法,甚至于说学会了做一到菜,也算是收获!但前提一定是要他能够写出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写出来”, “写出来”, “写出来”!
不要迁就你孩子的懒惰,那些从小不愿意写字的孩子其实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读书和写作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要让他明白,他如果真的是想能够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就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手!因为除此以外,别无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