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顽皮小儿,翻箱倒柜把收在柜子里的书信翻了出来。看着散落一地已泛黄的信件,封面上迥然不同的笔迹,粗旷的、娟秀的......龙飞凤舞的草书、工工整整的楷书……纷纷映入眼中,记忆的大门顿时打开,那些消失的岁月如潮水般排山倒海扑面而来。
这封盖着"某地区**"邮戳的信,带着浓厚的年代感,是父亲写来的,也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信。九岁时,父亲去外地学习,一到学校他就写了这信,叮嘱我和弟弟要好好听话、认真学习。我们收到信,迫不及待地打开,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写完作业,母亲就在灯下教我们写回信,激动的弟弟跃跃欲试,立即抢过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开头称呼:“我们的爸爸”,被我大笑了一阵。父亲性格内敛,沉默寡言惯了,素日和我们姐弟俩说话从不超过三句,但每次来信却是满满的两三页纸,除了循循教导我们,还在信中详细描绘了外面的世界,给处在闭塞小镇的我们打开了外面世界的大门。那两年,父亲的来信是我和弟弟每月例行期盼的事情,当然还有随信寄回的玩具和书籍,让我们在小伙伴面前显摆好久。
十四岁那年,我在母亲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只身一人来省城上学。开学军训结束后立即给家里写信,在信中洋洋洒洒大吐军训的辛苦和想家的心情。后来姑姑告诉我,母亲看到信后,暗暗垂泪,总担心娇生惯养的我无法独立生活。那时家里的来信依旧是父亲执笔,信末都会有一句是母亲问钱够不够用,还有吃得好不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沓家书带着父母殷切的关爱陪着我度过了几年异地求学时光!即使隔着时空也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在建院读书时,班里有个信箱,每天值日生负责收发信。晚自习时,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值日生把信一一分放给大家,收到信的人则兴高彩烈的埋头读信,没收到的一脸垂头丧气的表情,低头在心里盘算着还要等多久。瞧,这娟秀的字体是我同桌的,粉红的信封外面,被她画了大大的笑脸。寒暑假回家,她来我往,一个假期几个来回的书信往来,我们互相分享着假期的趣事,期盼着早日见面。但车马很慢,书信太远,往往开学到校,信还未收到。这封是外地求学的闺蜜寄来,我们曾经以一周一封信的频率写给对方,有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倾诉着少女心事;有时是寥寥几行流水帐,告诉对方一切安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那青葱岁月里,这些朋友陪我一起成长,大家在往来的书信中,传递着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欣赏、敬重、感激和惺惺相惜。友情就象陈酒佳酿,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温馨、醉人的清香。
工作后,有了手机,写信的人渐渐少了,"苍雁锦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但寄相思”,唯有情书。记得有次收到一男生的情书,不好意思当面拒绝,突发其想学学古人以画言志,就取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随手画了幅画回他。或许我画得太差劲了未达词意,让他误会,随后两封信接踵而来,只能直接诚恳婉拒,每次相遇,一想起此事则令我汗颜,尴尬不已。 和先生谈恋爱后,每次意见相左时,我总是词穷语尽,怎样都说不过口才极佳的他,意难平,唯有把一肚子的气撒在纸上,罗列一二三,继续再论,先生不回信,但总会偃旗息鼓,妥协并迁就于我。这封信是长女两岁时他调去外地工作后写的,两地分居后尝尽艰难的我刚跟他大吵一架,生气至极。他在信中言辞恳切,深情溢表,一反日常不擅表达感情的表现,这时我心里所有的苦和累都被满满的感动代替了,本来努气冲冲的我,却含着泪在电话里笑问他:"写得这么好,是不是抄了别人的?"原先的委屈也随着这信烟消云散了。
而今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手机把问候和思念瞬间传到千里之外,网络让祝福在世界各角落漫游,书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难觅踪影了。但我还是怀念原始而纯朴的书信,把满腔的情愫通过一笔一划透过笔尖付在纸上,带着温度和专属于自己的文字载着亲情或友情或爱情传给对方,见信如见人,那种感觉是冰冷的手机无法胜任的。我怀念那些沉浸在灯辉里写信的坦然,怀念寄信后的等待和期盼,怀念来信时被人惦记的喜悦,怀念读信时的脉脉温情……怀念那些已逝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