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21岁云淡风轻,还未被阉割时,什么都敢想敢做,而生活就是慢慢精神阉割的过程。
《黄金时代》用直白犀利的语言讲述了王二的故事,重拾那段似乎被“集体遗忘”的历史,造就了文坛上一部小人物对抗大时代的精神启示录,气势迅猛,一针见血。
王小波写作文风大胆、行文大俗大雅、梦幻般的色彩、娴熟的语言、打破时空界限、信手拈来几个都叫王二的情爱故事。看似荒诞离奇,但荒诞的背后是真实的存在。
当故事嘎然收尾才回过神来,我们不是在围观,顾目四盼,我们都身处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中央,跨过历史的尘埃,如今迷醉麻木在生活里的竟然是我们大多数人,而那个蓬头垢面的王二是清醒的,他搂着那个被公认为“破鞋”的陈清扬,笑看世人满脸迷茫。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几个像王二一样能够跳出世俗的羁绊,直面周围的攻击和流言,恣意痛快的爱恨,再贫瘠的物质,再纷乱的世界又怎样?
《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处处体现了人性的真与美,他们的身体是真实和美丽的,他们的行为也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小说将两人所有的情感细节,都不加修饰地袒露了出来。
倒是书中描写的军代表,用打击报复来掩饰自己的欲望,处处以权势欺人;又有许多“革命群众”,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大骂陈清扬“破鞋”,淋漓尽致地表演着人性的丑与恶。这些对他们横加指责和干涉的人,在这场运动结束后,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新时代里的卫道士,开始对王小波的小说,妄加评论起来。
我总是有一种想法,王二是王小波分裂出来的隐藏性人格,王二是在那个谈性色变的年代,固执大胆的用性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对身边环境的所受所感,那确实是一个压抑的年代。
但他固执的写,固执的他拿这种禁忌来肆意的挑衅这种封闭,任性固执的肆意放大,甚至于带着虔诚的膜拜,他爱这玩意,就像有的人爱写字、爱听歌,这本书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王二用性的一种状态来表述自己,呈现给我们的是压抑的背后,人心惶惶的年代。
我想,他应该有想过,自己作品出版发行出来会受阻,有可能会被误读,有可能会被强冠帽子。但却无惧,这很王二。因为一个“破鞋”理论,引发出隐藏的性欲,正好是这个契机点,正好是这个时候,正好是你,正好路过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我很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怀恋那个没心没肺、肆意嘴炮的王二,也怀恋那乘着白色的风,肆意奔跑而来的陈清扬,风依旧从她衣服下面钻进来,依旧流过全身,好像爱抚和嘴唇。
有人说:“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
书中那句“我愿做草莽英雄,什么都不信,唯一不能违背的就是义气,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边”,蕴含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下缺少的么?
关于书中频繁大胆的两性描写,却丝毫没有让人觉得色情,只觉得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混沌的岁月里,对自我存在的印证,和对周围喊声四起的世俗的反抗。
小波在后记里引述了《西方的智慧》一书中的一句话"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的确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民族的灾难。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追忆王小波让我们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幸的似水流年,过去的终将过去,我们还得继续。
你我皆似王二,你我又不都如王二。芸芸众生,世界大千,短短此生,山水一程,蹚溪过林,总会邂逅万千花叶,擦肩杨柳桃杏,熙攘的人群中,如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株木棉,从此只要根握泥土下,叶抱白云中,任它风霜雨雪,再已难撼痴心。
倘能如此,纵世间兵荒马乱,也是我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