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一,一周七天中最为忙碌的一天。早晨八点还未到,老师已经打开门开始接诊了。我们到时,老师已经看过一个病人。
今日来诊的人,许多都是复诊的。倒是感谢自己上周认认真真地记录了几乎每个病人的基本情况,所以一看到他们的名字我就知道他们是来过一次的病人。
老师诊脉,我们也诊脉,老师看舌象,我们也看舌象。小小的一间诊室里面,我们与老师面对的是同样的病人,同样的主诉,然而年轻的后辈与老师之间却横亘着几十年的经验,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一旁静默地学习。
今日有个老人开了好几张化验单和药方,打印加上叙述的时间足足花了二十分钟。后面等着看诊的人也越来越多,家属开始焦急起来。这种情况是最考验医生素质的时候,稍微情绪不好,就容易扯上医患纠纷。然而老师却处理得井井有条,场面丝毫不混乱。这样从容不迫的形象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因为医院内部系统的原因,老人的特病被弄成了普病,导致某些检查项目不能报销。一上午的时间,老人至少来了三次询问情况,数次打断了老师的诊治过程。频繁的打扰考验着一个医生的耐心,但老师一次次调出病案又给医务科打电话帮老人解决的真挚态度,倒是与平时病人闲谈之中老师的形象自然重合。一开始,许多人对自己的职业都投以无限的热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热忱会被逐渐消耗,直到最后消失,只留下一具麻木的躯壳面对着日复一以年复一年的工作,陷入一个无限的死循环,枯燥又无聊。这是现代人职业生活的一种共性,而医生这一职业往往最能体现这种共性。所以有了社会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所以有了改了又改的却始终解决不了问题的医疗制度,所以在信任感逐渐降低的当下,理解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现在才明白,更为可贵的是在从业几十年之后还能保持当初的热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我对方剂的认知太过于浅显。几种症状组成一种病证,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我就这样想啊,按照病症找到对应治疗的中药就行了,几味中药就组成方剂了。一种病症的方剂大同小异,来来去去的就那么几味药。如此浅薄的认知自然理解不了《伤寒论》以及历代各家的经方。所以对那些古方总存在着疑问,疑惑不解,中医之路寸步难行。后来有了临床的跟师学习,才渐渐地悟出些心得。虽然一种病症的方剂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味简单的中药,但用量的加减,药味的增减,临床病人病情的千差万别都在考验着一首方的适用性,更考验着一名中医甄别能力。那些历经百年,在大浪淘沙的历史变迁中存留下来的方剂,不仅有着前人的智慧经验的总结,更是经受住了时间最残酷的检验,所以才成就了方剂,成就了经方。老一辈人的摸索和探究为后人开辟了坦荡的中医大道,年轻的后生因此少走了一段并不算短的弯路。谢之幸之,每个出发的中医人都应该对前辈们致敬。
2017年7月17日,人生中极为普通的一天。今天重庆最高温度37度,我在一间简单的屋子里面写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