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人们对温暖无限向往,但“乍暖还寒时”气温忽高忽低,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却发现一整天阳光普照。
昼夜温差大,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我国民间一直有“春捂秋冻,老来无病”的说法,“春捂秋冻”是妇孺皆知的养生保健常识,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着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渐冷就穿得太多。
那么问题又来了,“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秋冻”又冻到什么时候呢?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寒邪容易乘风袭人成疾,因而不要过早地减少衣物,要以保暖防止风寒侵袭为预防。
通常来说,当气温低于15℃时,都要注意“春捂”,等温度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再考虑穿薄一些的衣服。
秋天呢,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摄生消息》中说:“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锦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初春时候,天气寒暖不一致,不适合立刻减衣服;特别是一些老人,气虚血弱,骨头疏松,身体怯弱而很容易受风寒。
那么问题又来了,春捂到底是捂哪儿?
春捂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身体这3个寒气入口务必守住。
1.捂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捂背
“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
肺腧五臟之表,胃腧经络之长,二处不可失寒热之节,谚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是也。”人的背部很容易受寒,用背心、夹衣、小棉袄将后背保护好,否则容易招致寒气伤肺。
3.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要引导自己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违背节气特点,而去做伤损身体的傻事。
“春捂”到底要捂到什么时候?
古谷雨是一个时间节点,过了古谷雨就不宜再进行“春捂”,特别是新陈代谢较快且阳气旺盛的孩子们,若还进行过度的“春捂”,则容易引发“春火”。
如果体内蓄积的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
平素体质属于肝阳过盛的人,不仅会感冒、咳嗽、哮喘,还会引发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甚至是中风等疾患!
美好的春天享受中!道家小儿推拿为您奉上宝贵的养生知识!感恩信任!感恩缘分!感恩有你!
感恩天地大爱赋予我们的一切!感恩父母给我们新的生命!感恩生命中遇到的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