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理财方面的书,一般都有这样的表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不理财,留着资金在手上,将面临着通货膨胀的贬值压力,钱将更不值钱。
或者这样的案例:如果按照20%的年收益率,1万元钱在40年后,将变成恐怖的1438万元。40年,1438倍,似乎只要去买理财产品,剩下的交给时间,躺着就可以从一文不名的人变成千万富翁。
上面这些表述和案例,都在不断强调理财的重要性。
写这篇文章,我并不是想否定理财的重要性,相反,作为已经理财近20年的人,我非常清楚理财带给我的财富增量。但另一方面,正因为经历的坑多了,我也想表明一个态度,不是任何时候,理财都像我们想的那么有效。
当有两种论调并存时,我们需要思考,是否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理财能让我们变得富足” 和 “现金为王” 这两种论调。
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主张要理财,要少留现金在手上,第二种主张要多留现金在手上,那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两种说法。
所谓理财,其实是把我们手头的资金,换成另一种资产,比如公司的收益权(即股票)、公司的债权(即债券)、房产等等。我们经常能听到的那些理财致富的人,比如巴菲特,毫无疑问,他把资金换成了资产,然后通过对大势的判断、对行业的研究、对企业的分析,调整仓位,达到财富的巅峰。
但是,巴菲特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满仓的状态,他非常重视现金。
当我们持有现金惴惴不安,担心持有现金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把现金视作洪水猛兽时,巴菲特却一定会保持相当数量的现金在账户中,哪怕这些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第三大证券“美林”被收购,第四大证券“雷曼兄弟”破产,第五大证券“贝尔斯登”被托管。当时第二大证券“高盛”,一度也传出危机,最终巴菲特出手,以低价注资高盛,高盛获得了足够活下去的流动性,但巴菲特获得了低价的高盛股票。
常年有现金趴在账上,在危机的时刻,为巴菲特带来的更多的收购机会。
所以,结论是什么?看懂经济周期。
在经济周期处于上行阶段时,持有更多的优质资产仓位,减少资金仓位;在经济周期到达高峰,或者处于下行阶段时,卖出资产仓位,持有更多数量的资金。根据大势不同,调整自己的仓位。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难。
踩过了无数的坑,发现最难的就是过自己的心理关。当经济周期上行到达巅峰,身边的人都在赚钱时,能否抵御住这种诱惑,冷静旁观,甚至卖出资产;当股市崩溃,身边的人都在亏钱时,能否允许自己承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亏损,而持续买入资产,这些都需要定力和勇气。
巴菲特的名言被无数人引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但真正克服心里的波动,严格执行的人,又有多少?
行为金融学,一定是后面学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