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五集(下)——父母生病时及过世后应如何尽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是儿女先尝尝看这个药的热度会不会太烫,不会太烫才端给父母吃。这也代表孝子面对父母生病的时候,他都是随侧在旁的照料。这个故事是来自于汉朝汉文帝,我们都知道“文景之治”,而文、景这两位皇帝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根源也在以孝治天下。其实要把团体、把家庭带好,甚至把国家带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复杂。文帝侍奉他的妈妈整整三年,母亲病了三年,他都是这样亲手服侍汤药,后来母亲病情也好转过来。

那现代您有没有听过,父母生病时时随侧在旁的子女?一定有。因为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国家昏乱,你才看得出来谁是忠臣。当人愈来愈不孝的时候,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真正的孝子,他会不因时代的洪流,他会屹立不摇;也相信当他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他的父母的身体也会很快可以好转。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宗哭竹”,由这一分真心感得那个笋子都长出来,他的母亲吃了以后也特别欢喜,病就治愈了。

在这条方面,我们会跟小孩说,现在母亲生病了,你那个药要不要先尝?当然假如母亲吃中药可以舔一下,会不会太烫;假如是吃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所以我们教《弟子规》,每一句你把经义抓到了,但是要配合生活情境才行,不然到时候吃下去,他妈妈说:你怎么这么做?我们老师教的,“亲有疾,药先尝”。所以,我们就进一步引导孩子,你是端那杯白开水的时候,要考虑到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我们还会引导孩子去思考,就是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或者有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去应对?比方说妈妈刚好有高血压,突然生病,倒下去了,这个孩子怎么办?所以诸位朋友,危机处理,不是企业讲危机处理,家庭也要有危机处理。你从小就教导孩子,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怎么去应对,他就很懂得如何在紧急当中要从容不迫的处理事情。

那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注意?药物放在哪里?紧急的时候,怎么拿到这些药?假如一堆药在那里,情急之下找得到吗?手忙脚乱。再来,急救的电话打多少?119、110,求救。再来,其他最亲的亲戚的电话,这些都要让他随时知道,让他在遇到的时候懂得处理。甚至于是当父母卧病在床,应该怎么样照顾,你都要让孩子晓得,甚至于让他有做的机会。相信他在做的过程他能够做事愈来愈细心,愈能体谅到病患的痛苦在哪里,或者他的需要在哪里。所以,这是“亲有疾,药先尝”。我们可以再把它推而广之,教导孩子这些方法,这些态度。

一个人生了病,除了要对治这个病之外,还应该可以做哪些事,才能够让父母的病,甚至于亲人的病好得愈快?这也是值得去思考。俗话说,“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你看很多很有钱的人,他也不能长寿。所以人要能长寿,也要如理如法去求,天地之间,只要你如理如法去求都可以求得到。我们的前面的课程已经提到了,财布施是得财富的真因,所谓万法因缘才会生。

一个人的聪明智慧怎么提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一点我满有体会的。我记得我要去考师范院校,就到补习班去补习,那时候我也给自己一些期许,就是上课一上完就要马上懂,也很专注,然后就坐在前三排。因为坐在前面基本上都是女同学多,然后我身高又高一点,所以后面的人都知道前面有个头凸出来的同学。因为很多女同学她们的数学、物理、化学比较差,就常常会拿过来问我,我就常常花些时间,把她们不会的问题告诉她们。其中有一个我很熟的朋友就走过来,给我拍桌子,拍下去,他说:你教这个同学都教了一个多小时,你自己还要不要念书?他是看了看不下去了,你怎么把自己的时间耗那么多给别人?我就对他笑一笑,我说:其实我告诉她,我自己得到最多,因为她是要把这一题学会,我是必须要把她教会,那不一样!我们的思考要愈清晰、愈深入。

我教别人数学,但是我自己很少去做很多题目,因为也没时间,很多同学还做到其他的补习班的题目去了。结果后来考试,我第一年考试,数学考了九十分,满分是一百分,考九十分。第二年考代课老师,都没有读,因为也没时间,也考了八十八分;第三年再考,还是考八十八分。这个代表当初你的法布施,当初你很欢喜的把这些方法告诉别人,你自己的这种逻辑思惟的能力就愈来愈上升。所以确确实实,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由于这样的体会,我常常会问朋友一个问题,我说记忆力是不是跟年龄成反比?有没有?没有。一般都会说活得愈老,记忆力怎么样?衰退下来。活得愈老记忆力愈衰退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不用了。还有没有?烦恼太多!每天都乌云密布,想到最后都想不起来了!所以人的记忆力为什么衰退?你不用它,又一大堆烦恼,当然就愈来愈衰退。李炳南老师九十七岁讲课的时候要不要翻书?不要!对!所以,我从二十五岁那个时候开始接受圣贤这些经典,也很认真在学习,我的记忆力一直都保持在这样的水平。确确实实,法布施可以得聪明智慧。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我们要知道,孟夫子给我们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好,这个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

最后一个,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就是让别人免于恐惧,这个叫无畏。我们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最真实的例子,新加坡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她不断的帮助别人去免于这些病痛,甚至是生活的苦痛,她都是主动去帮忙。她是五十几岁才去学当护士,那一分精神真是让我们很感佩。她时时都在帮助别人,都在解决别人的痛苦,所以她就得什么?健康长寿。一百零六岁走路很快,讲起话来也很有精神,都看不出来已经一百多岁了。所以,真理是要透过我们自己去印证,这样你的信心才会很足。

我的爷爷(那时候八十四岁)中风了。他中风的时候,半夜,我们赶到医院去,结果医生就说:八十几岁,我们不敢给你动刀,但是因为是整片的血管都塞住了(一般中风是怎么样?是一条!这是整片血管塞住了),所以你们等着办后事。我父亲还有我这些叔叔、姑姑都很孝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因为我爷爷也没什么心脏病,长得高高瘦瘦的,看起来也身体很好,但是其实已经有症状出来,只是没有注意到。因为那段时间,我爷爷他就觉得头晕,因为也没想到,他也没有高血压,头晕,就想应该是感冒,所以这个症状就没有发现。

我看爸爸还有这些长者也都慌了,这个时候我就跟我爸爸说,我说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我说:爸,你现在要拿五万块钱给我,一定要是我爷爷的钱,因为拿他的钱去做无畏布施,对他的帮助最直接。当然我父亲也满信任我的,就拿给我。然后我到加护病房,去的时候我就跟我爷爷沟通,我说:现在贫苦的人、面临饥饿的人相当多,我们还有余力可以帮助他们。结果我爷爷就点头,话都讲不出来了。我就赶快拿钱去做赈灾,去帮助这些困苦的人。结果加护病房住了五天,我爷爷就移到普通病房。所以确实你要去印证。

后来出了普通病房,医生又说:八十几岁的人中风,不可能会走路了,你们要做好准备。结果那时候我已经辞掉工作要到澳洲去念书,我就跟我爷爷相约,我说“下一次我回来,你要走给我看”,跟我爷爷有这样的约定。后来我过去以后,因为有个学院在培养很多弘扬圣贤学问的这些老师,所以我也带了些钱去那里布施,也是以我爷爷的名义把它捐出去。刚好捐完当天,我打一通电话给我妈妈,我妈妈说:你爷爷今天会走路了。所以很多真理,我们绝对要用至诚的心去求证,绝对圣人不可能讲妄语的。“亲有疾,药先尝”,除了治他的病之外,还要治他的命,当一个人的无畏布施愈多,身体才能愈健康。

‘昼夜侍,不离床’,这是一种孝子至诚的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你身体假如不大好,也不要硬撑,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一下。但是只要父母需要你,你马上就可以知道就好,你也可以睡在旁边,然后拿一根绳子绑好,只要你母亲或父亲需要,拉一下,你就起来。我们要懂得变通,你不要说汉文帝都不睡,我也来学,不需要这样。

‘丧三年,常悲咽’,这个是指父母已经去世了。在《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们用恭敬心,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在办丧事的时候,我们要感怀父母的恩德,在祭祀的时候要很庄严肃穆,不忘父母的教诲,这是一个孝子应该尽的本分。所以丧礼的时候,我们也要办得庄严肃穆,不要吵吵闹闹。有时候办丧事还请一大堆人来帮忙哭,这个有没有意义?哪有什么意义!应该是父母的恩德常常记在心上。而且欧阳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诲,他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再祭得多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更有意义。生前不奉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那真是太颠倒了!

所以我们现在父母健在,要非常珍惜,好好奉养;父母走了,我们也会觉得很踏实、很安慰,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古代有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您的父母已经离去了,您可不可以再尽孝心?当然可以,只要你尽心尽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就能“以显父母”。而且我们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让我们家族的血脉能够愈来愈好,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丧礼办得庄严肃穆,可以依照父母的心愿来做。而在丧礼当中,我们也是所有的家族,缅怀我们的父母这一生对这个家族所做的贡献,也有父母对我们这个家族的期许,透过丧礼来传达。

“丧三年”,这个“三年”是古代的礼仪,要服丧三年的时间。“常悲咽”,很多的人就依照这个文字来解,他说:要哭三年,那不累死了!所以依文解义,圣贤人都喊冤枉!这个“常悲咽”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因为孝子几十年来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当父母一离去,他很难接受,只要又想到父母,他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所以“常悲咽”。因为有这种感怀之情,才会‘居处变,酒肉绝’,所以“礼”其实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自然做出来的。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父母去世了,所以“居处变”,自然而然对那些挥霍、那些酒肉就不想吃,所以“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这个“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美德,所以有宗祠。《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父母、就是因为有祖宗,今天才有我们,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

祭要尽诚,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做给我们的孩子来学习。有位父亲,他也是侍奉父母很孝顺,后来父母走了,他固定时间都去扫墓,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眼里。幼儿园有一天发了他们一人一颗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小孩子没有当场把它吃下去,反而拿回家里拿给他爸爸。他父亲看了也很感动,然后儿子就说:爸爸,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你每次有东西都会先给爷爷奶奶吃;纵使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你也都常常还带东西去祭祀,今天我们学校发了两颗糖果,也给爸爸先吃。所以这是上行下效。

‘事死者,如事生’,侍奉父母的态度跟生前绝对没有两样。父母对我们的期许跟教诲,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甚至要更加的努力才对,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了,他们就坐在灵车上面,他的舅舅端着他外婆的骨灰。在这个路上比较颠簸,他的舅舅马上跟开车的人说:你开慢一点,因为我母亲不习惯坐快车。这个孩子看了也很感动,回到学校就跟他们老师说:老师,我舅舅这个行为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是很有悟性的。

我们“入则孝”经文就讲到这边。教孩子“孝”有很多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好好在生活当中去应用。我们来思考一下,教孩子孝,有哪些重要的方法,我们把纲领抓到。最重要是什么?“以身作则”!标准答案,来,给自己掌声鼓励!以身作则,这个太重要。教孝,第二个要“亲师合作”。老师也教,家长在家里又配合,孩子行为很快就能循规蹈矩。所以我们在深圳的幼儿园,他们家长每个礼拜都上一节家庭教育课,都上《弟子规》,一句一句学习。所以这些家长跟老师就配合得很好,孩子行为的转变就特别快,因为老师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有影响力的。你看小孩子小时候,开口闭口都是什么?“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上了幼儿园说什么?“我们老师说”。所以这么好的机会要好好利用,亲师合作。

再来,要“夫妻配合”。老师教得少,没关系,因为老师不一定懂教孝的重要,当然,当老师不懂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要拿着《弟子规》去跟老师讲。因为社会是一个互动,我们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我们在海口很多学校的推动,是家长去带动的。当老师还没教,我们要赶快教,那夫妻就可以配合。因为你当妈妈,假如你跟你儿子说:儿子,妈妈生你很辛苦,你要孝顺我。你讲不讲得出口?好像觉得怪怪的,总不能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个时候可以父亲来教孩子要孝顺母亲,爸爸就说:儿子,你可以不要孝顺我,但是你一定要孝顺你妈妈。为什么?因为你妈妈当时怀孕的时候多辛苦,每天在那里呕吐。你就把母亲所有的辛劳,都把它娓娓道来,你讲得愈真诚,你儿子可能听到一半,眼泪都掉下来,他知恩就能够报恩!你可不能说:蔡老师,那一段我都不知道,我都去忙了。这样当先生不合格,也是要多陪陪太太。所以先生这么讲,就可以让孩子对母亲的恩德懂得去观照,懂得去珍惜。

太太要帮谁讲话?帮先生讲,要告诉孩子,父亲工作很辛苦,让他去体会父亲每天的辛劳,他自然而然对父亲生起恭敬的孝心。你有没有帮你先生讲过好话?要讲!这样他才会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有些女士不只没有讲先生的功劳,有时候还会在孩子面前数落自己的先生,“你这个爸爸…”,这样的言语犯了兵家大忌。这样的言语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孩子对父亲的恭敬一点一滴消退。今天不管你先生有做哪些不好,我们要做到“隐恶扬善”。你都净挑不好的,孩子对他父亲根本就不尊重。当孩子对父亲不尊重,父亲能不能感受到?他说:太太瞧不起我,连孩子都瞧不起我,好,那我就坏给你们看!可能无形当中都把他往家庭外推了。人一定都是好坏参半,在这个时候你常常都是说你父亲有哪些很好,孩子就对父亲说:爸爸你那里很好,你这里也很好。父亲一看到儿子这么瞧得起我,那我应该更珍惜,更奋发图强,要对得起儿子的这一分支持,自然而然他就会往好的去发展。所以教孝还可以夫妻共同来配合。

还有,在家庭里面教育的原则要一致,也就是要有共识。假如先生跟太太教育孩子的原则不一样,那孩子听谁的?假如爷爷奶奶又加进来,那就变几头马车?那个时候孩子会听谁的?孩子一定挑那个躲在他后面就没事的那个的,这时候就不好教了,所以确确实实要多沟通才行。有一位女士,她也是自己默默先教《弟子规》,也没有说“公公你要怎么做”、“先生你要怎么做”,她没有这样,她先自己把孩子一点一滴去教。刚好有一次她的儿子到他爷爷的房间,然后就跟他爷爷说:爷爷,我这个可不可以打开来看一看?他爷爷突然觉得这个孩子这么小,居然这么有礼貌,他说:谁教你的?他说:妈妈教我的,妈妈说“事虽小,勿擅为”。他公公一听了很高兴,马上就去跟他儿子说,他说:媳妇很用心教孩子,你要跟她好好配合。所以公公还帮她说话。他们家每一天早上起床是放《弟子规》的读诵带,一起起床。

自助而后人助,用我们的真诚付出,自然而然就能够让身旁周遭的人慢慢取得共识。

总结:

1.孝的实践:病时以无畏布施助亲(如爷爷中风后以其名义布施转危为安);丧祭需“丧尽礼,祭尽诚”,“丧三年”重内心悲怀,“祭”贵持之以恒显诚敬,“事死者,如事生”延续对亲的恭敬与教诲。

2.教孝方法:核心为以身作则,父母言行是孩子榜样;需亲师合作,家校配合促孩子守规;夫妻配合,互扬对方辛劳助孩子知恩,且家庭教育原则需一致。

3.孝的传承:上行下效,父母孝行(如扫墓、祭祀)会被孩子模仿;通过持续践行孝,让孩子懂得感恩,传承厚道家风,实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文章来源:知因知果过幸福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