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郑伯入许(隐公十一年)
(郑伯入许。)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郑庄公成功占领许国后,派公孙获驻守许国的西部,并对公孙获说:驻守的物资经费,不要向许国征用,我死之后就马上撤离。我父亲开始在这里建国,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败,我们周室子弟也逐渐失去封邑。许国是大岳的后裔,上天既然已经在放弃周文化,我们又怎么还能争夺许国。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君子评价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尊崇了礼法的。礼制的用意在于治理国家、安定社稷、秩序民众、利益后人。许国违反法度就讨伐他,服罪以后就应该原谅他,考量自己的文德武力之后,做与之适应的行动,而不给后代制造麻烦,这就是懂得礼制的。
十二、息侯伐郑 ( 隐公十一年 )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郑国和息国发生语言上的冲突,息侯因此来讨伐郑国。郑庄公帅军与之在边境开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归。君子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息国的即将灭亡。
没有看清自己的文德与武力,不知道亲善同姓的郑国,不知道用谈判沟通的方式解除误会,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有了这五个大错误还要去讨伐别国,他的这个惨败而归就是必然的结果。
十三、羽父弑隐公( 隐公十一年 )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羽父给隐公献计杀掉桓公,希望事成之后能够得到大宰的位子。隐公拒绝说:我现在摄居君位,是因为他年龄还小,以后我肯定会把君位还给他的。我已经在菟裘这个地方建房,准备在那里养老呢。
羽父很怕将来被桓公知道今天的密谋,于是就反过来向桓公进谗言,要桓公杀掉隐公。
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
当初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与郑国在狐壤战争中,被郑国人活捉。郑国人把他关在尹氏家中,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的神主钟巫前发誓,要在鲁国为他立神主祭祀。于是隐公就带着尹氏一起逃回鲁国。
十一年十一月,隐公前去祭祀钟巫,在社圃里斋戒,当晚住在鲁大夫寪氏家里。壬辰日,羽父派杀手在寪氏家中弑杀隐公。然后立桓公为国君,并且把弑君罪名加于寪氏而派兵讨伐,但其实只是杀一两个寪氏家人顶罪。
十四、取郜大鼎于宋(桓公二年)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宋国的宋殇公立为君主以后,十年打了十一场战争,宋国的百姓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而孔父嘉是军事长官大司马,所以宋国正卿华父督就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孔父嘉身上。等到华父督弑杀国君,并杀掉孔父嘉后,迎立了在郑国的公子冯为君主,即宋庄公,这同时也是向郑国示好。又以郜大鼎贿赂鲁国,齐国、郑国、陈国也分别得到不同的贿赂,于是诸侯承认了宋庄公的地位。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革,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夏四月,从宋国取回郜大鼎。戊申日,安置在了鲁国的太庙里。这样做极度违反了礼制,所以臧哀伯进谏鲁桓公:一个君主全力宣传美德,抑制违反道德的事情发生,以此来做百官的表率,还生怕有什么做的不够周全,所以要以具体的事物来彰显美德。
所以以茅草作太庙的屋顶,以草席铺垫祭天的车驾,祭祀大典的羹汤不加调料,祭祀大典的谷物不用精米,这些都是彰示俭朴。各级官员的衣服饰物所用的材料、数量、图案、色彩、声音,都有明确的规制,以彰显品级制度。而旗帜上画有日月星的,也是彰显光明。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人的品德,简单而有节度,高低易于区分。我们用事物的外观色彩、或内在材质来记录它,再用某一种声响、某一种形象来加深这些区别,以此影响百官,让百官有章可循,避免以身试法。
一个国家的败亡,总是从官僚腐化开始,官员如果道德败坏,那么就会公然邀宠行贿。我们现在把这个贿赂的大鼎摆放在太庙里,我们到底是在宣扬什么东西。周武王当年灭纣王以后,把九鼎迁来雒邑,义士们有的还在批评此事,何况我们现在的这个器物,是弑君的乱臣贼子行贿来的,这样的东西怎么可以放在太庙里?
周朝的内史听到此事后感慨道:臧哀伯的后代必然会在鲁国兴旺,因为他知道以道德来劝谏君主的过错。
十五、齐侯嫁女(桓公三年)
齐侯送姜氏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齐僖公送女儿姜氏出嫁,一直到了鲁国的讙地,这是不合乎礼制的。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级别的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以表示对上一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
出嫁到比自己国家高等级的大国,即便是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她。如果是出嫁天子做王后的,那就要求各位大臣都去送嫁,但国君自己不去。而出嫁到低等级的小国,那就只要上大夫级别的人护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