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站着沉默的郝雪从王晓红湿润变化的眼神中,看出她心中的复杂和矛盾,看出了她的理性和感性纠缠,也看出了感动和激动各种情绪交织。她理解王老师此时的眼泪。这不是软弱,而是感动。
通常,一个孩子摔跤不会哭。但是当有人出来安慰自己时,这个小孩儿就会忍不住开始落泪。往往打败坚强的不是挫折而是温暖。
内心同样微微被王老师如此大的反应感动心酸的郝雪,善解人意的不再开口出声打扰这一刻。 这一刻需要王老师面对她内心的自己。
乖巧的郝雪默默退后两步,把这空间独自留给了王晓红一个人。让总是匆忙负责教学,关心学生的女人停下来,安静的和镜子里的自己来一场对话。
这场对话,不是谁劝慰谁,谁说服谁。更没有谁对谁错, 因为这是一场久违的拥抱。
镜子外和镜子里的人相拥。
现实的自己和心中的自己相拥。
这是一场,自己拥抱自己的拥抱。无关风月,无关他人。只有她自己。
郝雪默默站在一旁,沉默的退出这个拥抱的世界。她等待这个女人真正的“勇敢”。
镜子前,满脸呆愣的王晓红嘴唇紧抿,沉默的看向镜子里自己的自己。
这个双眼涨红,头发温柔的披在身后,一双似哭似笑的眼眸。久久发愣不语,白净的手细细抚摸镜子里的人。慢慢的,一向刚强的内心开始崩塌。
王晓红还是忍不住对着镜子里哭泣的自己,像个孩子似的开始喃喃哽咽自语:
“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快30啦。为什么早早独立的我,此刻想要像个孩子一样不顾一切的大哭一场!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依然不放过我,连我选择如何生活都要管? 为什么,我竟然会被面前这一个18岁孩子不染丝毫杂志的双眸感动到疯狂流泪呢? 今天我这是怎么了?”
久久凝望着自己模样的王老师,这时泪光闪耀,恍然间,镜子里忽然出现一个人。
一闪而过一个18岁单纯幼稚的王晓红,这个小女孩儿调皮吐舌,夸张笑说:
“嘿,30岁的王晓红,你看看你自己。 满脸鼻涕泪水,真的好丢人哦。
哈哈哈,真是比18岁的我还幼稚呀。但我知道你现在真的很快乐。你的眼泪是因为有人说到你心里去了,对吧。这些年,你一向跟随自己的心,那么,接下来,就继续更大胆跟着你的心向前走吧。 放下最后的纠结,大胆跟随你的心而活吧。 我,一直都在。
即使全世界都在让你快点舍弃18岁的我。但你依然保护我,不让我受伤。
一直以来都是你保护我,今天该我出来保护你了。 还记得这句话吗?一句18岁时你写在日记本上的话:
18岁努力成长为30岁,不是为了变成我们讨厌的模样。而是为了长成18岁想成为的模样。
这是你一直相信美好。不是吗? 30岁的王晓红,我谢谢你依然相信爱情。
谢谢你,依然相信美好的感情。30岁的王晓红,你在做你自己。这很酷!”
说完这段话,镜子里恍然看到的这个一直藏在心中的18岁调皮女孩儿消失了,又安静的呆在了灵魂深处。
这角落里无比静默的一刻。突然,干净清透的镜子里出现了两人。
但不同的是,30岁的王晓红镜子里仿佛变成了18岁的自己。
而18岁的郝雪却仿佛看到了27的自己。
此时镜子前,不再是两个人,而变成了四个人!
镜子外,18岁的郝雪和30岁的王晓红
镜子里,30岁的郝雪和18岁的王晓红。
镜子外的两人和镜子里的两人心跳慢了一拍。
这时,镜子中,眼神与眼神相碰撞。于是仅仅一秒,一闪而过。
而这一秒,天地间,无人时分,一场遇见发生了。18岁和30岁相遇。”
天地间镜子前,身份变换,她召唤出了心中的人,四目相对,分不清谁的心在颤抖。
这一切倩影,当然是郝雪和王晓红的心里想象。
此刻,镜子里出现的是久违的自我与真我的对话。
王晓红最后的无力最深的疲惫最傻的自我怀疑,完全消失了。
此刻纠结的女人这一秒犹如脱胎换骨,不再被拘束,不再被身边无形的一切桎梏。
她心中顿感无比自在。一切皆如新生。
转身面对现实世界的王老师,不再低头拼命掩饰感动的红眼眶。她放开攥紧微微僵硬发颤的双手,n放开用冷酷坚硬的外表掩饰自己的脆弱。
眼中带光的她此刻不再拼命的压抑自己的情感。
郝雪上前直视对方发光的双眸: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只用两句闲话就决定你的人生。
更没有人可以上下嘴皮一动,就随意总结归纳你之前努力的人生。
女人“30岁”,绝对不是“羞耻”。 “30岁”是真正大胆可以做你自己的开始。 因为,此时的你可以肆意决定你自己的人生。 王晓红,你必须要了解一个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 你无需怀疑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你,真的很好。好的不得了。”
郝雪虽然是个孩子,但是她真的理解自己。这个孩子真真正正的在自己失落,无力,30岁的生日时,上来给自己一个温暖、理解、结实的大大拥抱。
这个温暖的拥抱是王晓红一辈子都会永远记得的礼物。
王老师整理好一切心情后,大胆甩开最后的犹豫迟疑。 抬头,目光如炬,直视身后无声支持她的女孩儿。
从这一刻开始,甩开一切忍让和纠结,真正遵从内心而活。和真正的自己对完话后,神情熠熠发光的晓红直接大方的上前一步走上去,王晓红紧紧抱住了这个温暖自己的女生。这个被人称为冷漠无敌的“大魔王”王晓红,此刻温柔害羞的一笑,由衷的在耳边反复感叹: “谢谢你,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