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宋晏殊《清平乐》
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南唐李煜《相见欢》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行走在山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五代冯廷巳《谒金门》
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苏轼《临江仙》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庄《菩萨蛮》
年华未衰之时,游子们最好不要回乡,因为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