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15】
【原文】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译文]
陆澄问:“朱熹先生在《大学或问》中说:‘分析可以使天理非常精确而不混乱,然后综合天理的各方面使其包罗万象。’这话说得怎么样?”
先生回答说:“恐怕不对,能穷尽吗?恐怕也穷尽不了!这天理,只是一个理,怎么能条分缕析?既不能分开,又怎么去综合?圣人说个‘惟精惟一’,就已经说完了,哪有什么析呀合的?”
[解读]
“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这句出自朱熹的《大学或问》中,意思是:用分析的方法一个个格世界上的物,可以做到极其精微而不会紊乱,然后综合这些“物”的理可以包罗万象而没有遗漏。
王阳明认为,朱熹这样讲还没有把道理说透彻,“理”是统一的整体,怎么能分拆开来说呢?既然不能“分”,又怎么能去“合”呢?而圣人说的“精一”,才算是说尽了。
这段话,打个蹩脚的比方,对于人的身体,西医做的是解剖,也就是把人体全部拆分,看看都是什么,然后再组装起来,就得到身体的整体了;而中医认为,身体的零件一拆开,脱离身体它就不是那个东西了。现在来看,西医和中医都有其合理性,对医学都有重大贡献。所谓“蹩脚”的比喻,因为这里讨论的是“天理”形而上学的东西,与研究自然科学的规律又大不相同。
关于如何研究“天理”,实际上,王阳明也不是完全反对朱熹的观点,他只是认为朱老师没有把话说透彻。
这里的关键点在哪?王阳明认为圣人说的“精一”,才算是把话说到位了。
“精一”的相关概念,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传习录》中也就是把那么几个贴筋贴骨的概念倒腾过来,倒腾过去,横着谈一下,竖着谈一下,坐着谈一下,躺着谈一下。总之就这么点东西,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谈。
什么是“精一”,可以翻看以前的解读,这里只是回顾一下原始出处,不再赘述:《书经.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易私故险),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允执厥中。”
最后谈一下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朱熹说要穷尽世间万事万物之理,都穷尽了,再合成一个理,你穷尽得了吗?王阳明说穷尽不了,肯定是王老师对呀!谁穷尽得了呢?肯定把人给搞宕机了。
就在于立志,志有定向。
止定静安虑得,志有定向,就能知止,有做事的知止,也有学习的知止,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就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穷尽。
真正的穷尽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方向。就像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只能无限趋近,不可能达到。正因为不可能达到,永无止境,才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在边界上知止,在方向上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