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40+妈妈的自由职业实证

作为一个妈妈,在生完孩子之后发现自己的精力没有办法再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精力时常会被孩子生病,学习而分散;或者逼不得已需要离开职场几年,孩子略微大一些再回到职场,而这个时候发现已经无法适应;又或者不知不觉中在35岁没有抓住一个稳定的工作机会,40岁左右感觉自己已经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声东击西》有一期播客,讲的是女骑手的故事,主人公很多是40岁以上的女人,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成为了一个女骑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开美发店的老板积蓄被老公消耗光以后,送外卖为生,每天会把车停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换好衣服再走回家里;怕周围的人看到。

听到这段播客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地复杂。我无法想象自己去作为女骑手会是什么感觉,暂且不说自己身体是不是吃得消,就是心理上的那种说不出的无所适从都让我感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如果一个人22岁参加工作(在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情况下),35岁就是一个淘汰期的话,那么只有13年的工作黄金期,而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岗位真正可以积累到知识、经验或者人脉起码需要5年,这就意味着在13年里你只有2次的跳槽机会,最多3次,而当你临近35岁的时候最好可以找一份相对稳定可以养老的工作,把持这份工作确保基本的生存。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生活现实。

我们的社会人口密集,不缺劳动力,在很多的招聘信息上“35岁以下” 已经很常见,或者一些隐形的条件我们更不会被告知,比如有了孩子的女性慎重考虑,这也意味着妈妈们尤其是40+的妈妈们很难再找到以往像样的工作。我并不是对一些工作有偏见,只是感觉对女生来说,确实是比较辛苦。

已经40+的我偶尔会想,如果我此刻回国,可能基本不可能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即使现在在年龄包容度相对高的新西兰,因为各种原因,可以看到妈妈们在职场上可发挥的余地也相对有限。她们希望兼顾自己的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灵活时间留给自己。

我曾经在工作大概5年的时候就裸辞过,其实那个时候的职场环境远没有现在这么卷,我在外企做市场部的工作几乎不加班。但是那时我还是辞职了,因为我想自己创业,天真地认为创业就可以自由,结果当然是失败了。所以从骨子里,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其实来到新西兰也是这份不安分的驱动。

在2022年我开始接触了一些与“自由职业”相关的话题,比如“只工作不上班”,“数字游民”等。这真是一个让我兴奋的领域。而我发现分享探索这些的人群大多是25-30岁左右的单身年轻人,这肯定是有一些社会原因的。我就在想难道做了妈妈就不能去追求这份自由了吗?难道40岁以后我就不能去尝试了吗?我内心的不安分又告诉我:你可以去尝试的。我希望在我女儿再大一些可以独立的时候,我也可以去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所以,那就开始行动吧。

我希望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记录分享这个过程。它将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监督,如果可以,但愿它也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