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艾滋病日”之后
熟悉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很喜欢姜思达。如果你不知道这是谁,百度一下。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个兴趣也没关系,因为,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他。就在前天,他许久不更的公众号更新了:《群名:1124饭局》。这个因为2016年11月24日的饭局组起来的群没有什么特别,但却那么不普通。
饭局里十个人,七个HIV携带者,6个男生1个女生。
时隔两年了,这个世界对这些不幸的遭遇者,还是不愿意多施舍一点善意啊。不信你看,提到HIV携带者,有多少人避而远之。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前一天,12.1,是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很赞同推文里的一句话:“我们能帮忙做的就是降低信息的壁垒,即便看起来陈腔滥调。”而今天,我对着电脑,想要用我微不足道的力量,让这层壁垒薄一点,再薄一点。
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区别
病毒携带者指体内携带病毒,具有传染能力的患者,跟正常人一样,处于潜伏期。艾滋病患者指潜伏期结束,病毒开始爆发,这个时候免疫系统才会崩溃,这个时候会迅速失去所有能治疗的机会。国家对HIV携带者免费发放一种药物,每月领药,一天一次,绝不能断,一旦停下,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病毒数量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吃药成了他们生命中比吃饭更重要的事。药物可以拖延潜伏期,甚至寿终正寝。
你所关心的传播途径
当以此为关键词的时候,百度弹出三个词: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一般日常的接触不会传染,例如握手、聊天、拥抱、一起吃饭等等。甚至,有口腔溃疡的你和携带者一起吃饭也不会被传染。倘若有了一些危险行为,在72小时之内到正规医院吃阻断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规避感染风险。另外,U=U(Undetectableequals Untransmittable)这意味着,(携带者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传染不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如姜思达的推文所说,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能减少多少莫须有的恐惧,就能拉近多少作为普通人的距离。”其实还是很讽刺吧,他们,不过也是一个个普通人。
这个社会的心理疾病
谈“艾”色变,这个心理疾病不仅仅是指没有被感染的大多数人,也是指被感染的不幸者。生这个社会上的有色眼镜是他们痛苦的来源。被感染者的隐私问题、学习工作问题等等,甚至有这样一个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社会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艾滋病防治协会法律政策员李楯在采访中这样说:“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治愈,但是非常难传播的疾病。即使是性传播,感染的概率也非常低,如果采取保护措施,感染概率更低。” 对艾滋病的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但在一些媒体妖魔化的宣传下,带来的社会副作用是人们更无法接受这种疾病,与之而来的是对被感染者更大的排斥和敌意。
我们能做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对上文那两段简短的文字已经很熟悉。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信息未达他那里时空穴来风的恐慌,另一种,是明明了解却用最大的恶意排斥异己。我更相信是前者多一些。我也更希望,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一种人是,了解,并且愿意拥抱。打破固步自封的无知的牢笼,去了解;放下不善良的偏见与恶意,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