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延迟满足感,还是我从樊登老师讲述的某本书中得知的。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通过这项实验,可以看出,延迟满足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更能获得某项成功的必要条件。今天,在我的课堂上,也不经意间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事情是这样的:
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要期末考试了,孩子们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在题海中遨游。为了让孩子们始终保持学习和做题的兴致,部分家长想出了一个妙招——给孩子们发棒棒糖。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这些甜甜的、洋溢着果香味儿的糖果的确是不小的诱惑,要想抵制住这种诱惑可真心不容易。抓住了孩子们这个共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跟孩子们约定,只要能把学习态度放端正,不抱怨天天做试卷,积极配合老师认真书写,即使不能全对,只要认认真真对待练习和试题,就能得到一块儿糖。孩子们也都乐得合作,有了糖的诱惑,做起试卷来速度快了很多,积极主动性也提高了很多,看来,着甜蜜的糖果还是非常有作用的哈。
今天早上,又有两位同学拿来两盒棒棒糖,我的讲桌抽屉里都快放不下了。下午第一节课前,我发现孩子们都很自觉地在写字,那乖乖的样子煞是惹人喜爱,于是,我“大发慈悲”,给每个孩子一人一个棒棒糖,让他们在甜蜜的滋润中开启下午的课程。就在我把棒棒糖发下去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想象,有的孩子连想都没想,撕开包装纸就吃开了,有的则左右看看之后,也剥开吃了。还有的同学把发到的糖放到了书包里,继续书写字词……从这件事情上,我想到了樊登老师讲过的“延迟满足感” ,一个具有延迟满足感的孩子,他一定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或许是想等到下课再吃,或者等到放学后再吃,总之,他们能让自己克制住糖的诱惑,继续完成自己手底下亟待完成的任务。这些具有延迟满足感能力的人,有的是先天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也有的是父母影响出来了,总之,一个具有延迟满足感的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位具有延迟满足感的爸爸或者妈妈。就说我们家吧,我女儿就有这种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每次有好吃的时候,她总是要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再吃,我家先生也是如此。我就不同了,遇到好吃的东西,我都是先吃好吃的,把不好吃的留到最后,能吃就吃,不能吃就扔了,我们家这种情况好像跟遗传基因有关。
樊登老师说,一个具有延迟满足感的母亲,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具有延迟满足感的孩子。比如,在引导孩子的学习方面,母亲不会急于求成,非要孩子考个一百分,或者非要孩子的每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才行,如果孩子哪门功课或者作业出现了红灯,还没等到孩子有什么反应,家长就急得不行了,这就是典型的家长缺乏延迟满足感。试想一下,当一位母亲看到孩子作业写的潦草一塌糊涂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毛都乍起来了”,逼迫着孩子一定要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只不过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一种任务而已。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渐渐会成为没有忍耐、没有自制力的未来公民。
为了我们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感,长此以往,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将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需要的,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