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昨晚十点躺床上睡觉时蹦到脑子里的,分为两个部分:“躺定”和“离手”。
最近在刻意让自己多些睡眠时间,晚上十点就强迫自己爬到床上。刚开始的时候,浑身不适应,随手摸到床头柜上放的手机,点亮,刷一下朋友圈,咦,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新闻,再看看其他的消息......完蛋了,时间一下子就到十二点了。
十二点,这是我之前睡觉的时间点。好嘛,折腾了大半天,结果跟以前一样,那还不如自由活动两个小时更有意义一些。
躺是躺下了,如果手机就在触手可及之处,结果还是没什么作用。所以,“躺定离手”,就是躺下来,安定一点,别瞎折腾,远离手机。
小时候我让大人很省心,因为我的睡眠质量那叫一个高啊,根本不用费力哄,摇一摇就开睡了。
写字的时候能睡着,看书的时候能睡着,吃饭的时候也能睡着。
有一次看了网上一段视频,幼儿园小朋友们集体演出,结果其中一个小孩子一直在犯困打瞌睡,真是萌化了。
说起来,小时候的我,也是很萌很萌的。
后来上学住校,睡眠的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很多人在一间宿舍里面睡觉,集体生活就这点好,各家习惯不同,能领略到别样特色。
打呼噜,说梦话,这些都太小儿科了。同宿舍有位狠角色,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放一个很响亮的屁,把大家震醒。
想当年,亲历这场景的我都懵了,听到声音猛起身,以为哪里爆炸了。结果发现大家都抬着个脑袋、眯着眼睛四处张望,只见这位大侠继续呼呼大睡。
第二天,大家纷纷起哄嘲笑他,他却一脸狐疑,啥?不可能,肯定不是我,你们可别往我身上栽赃啊。
后来的时光,大家慢慢也就习惯了,只是偶尔会把某位同学来访留宿的好友吓上那么一跳。
再后来,看到《大宅门》里演到白景琦初见杨九红时,一个响屁把九红姑娘吓了一跳。我马上给这兄弟发了个短信问候一下。
不知道这哥们现在还有这毛病不。
工作之后,睡眠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曾经有段时间异常忙碌,今天在这个城市,明天换成那个,有时候天亮睁眼都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哪里的太阳。
辗转奔波的后果,就是对睡眠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床垫太软了不舒服,太硬了也难受;枕头太低了脖子疼,太高了颈椎僵。调整了大半天,总算是搞定了,抓紧时间赶紧睡吧。可躺下去之后,脑子里又开始过电影,明天的汇报怎么调整会更精彩;哪件事安排给谁办最稳妥......
前阵子,罗胖的跨年演讲请到了王石做演讲嘉宾。其中,王石对自己的睡眠情况做了一段总结。大意是,一秒钟就能睡着,一分钟算入睡困难,三分钟就算失眠了。
瞧瞧人家,这才是成功企业家呢。从这睡眠质量就能看出王石的心里素质得多过硬。
前前阵子,王健林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各路转载刷屏。想来两位王总的睡眠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优秀吧。
古人对睡觉这件事是很讲究的。
《黄帝内经·素问》中《四气调神大论》讲到了睡眠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行动指南。“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
可见在古人的养生理论当中,睡眠时间并不是固定到晚上十点睡觉不变,睡眠长度也不是固定为八小时不变,而是顺应趋势,因时而动。古人的睡觉时间段为“人定”之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到11点。
如果超过了11点再睡觉会怎么样呢?“诸血归心”,熬夜会透支心力,容易累到吐血。
宋代文人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记录了苏东坡关于睡眠的一番高论。
东坡谓廌与李祉言曰:「某平生于寝寐时,自得三昧。吾初睡时,且于床上安置四体,无一不稳处。有一未稳,须再安排令稳。既稳,或有些小倦痛处,略按摩讫,便瞑目听息。既匀直,宜用严整其天君。四体虽复有苛痒,亦不可少有蠕动,务在定心胜之。如此食顷,则四肢百骸,无不和通。睡思既至,虽寐不昏。吾每日须于五更初起,栉发数百,颒面尽,服裳衣毕,须于一净榻上,再用此法假寐。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平明,吏徒既集,一呼即兴,冠带上马,率以为常。二君试用吾法,自当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天下之理,能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也。二君其识之。」
可见,苏东坡对睡眠环境和睡眠方法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据说,睡觉还曾救过苏东坡一命。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以诽谤朝被捕入狱。救苏和灭苏两派之间争执不下,神宗犹豫再三,决定派人到监狱里一探虚实。
这一天,苏东坡被审讯了一整天,天黑了才被放回牢里,正想睡觉。突然牢房里走进一个人。苏东坡尽管奇怪,但又不好问是谁,先睡觉吧。于是倒头便睡,一会儿便鼾声大作,一觉睡到天亮。昨晚进来的那人,把苏东坡叫醒,说了声“恭喜学士”,就走了。
原来这个人就是神宗派来探监的,回去汇报说,苏东坡受了一天审讯后,回牢中倒头便睡,整夜鼾声不停,心中没鬼。最终神宗决定流放苏东坡到黄州,免予死罪。
看吧,会睡觉,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
于我而言,睡觉之前玩手机,很容易就让时间划过去,不如读点枕边书,酝酿一下睡觉的情绪。另外,工作琐事留在白天清醒时处理,效率又高,也不耽误事。睡觉就是睡觉,少些头脑风暴,回归纯粹比什么都强。
躺定离手,身体好。
此一句,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