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之乐章
前不久看到樊登老师的一段视频,谈到家庭教育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温柔但有边界。”
我思考了很久,这其实是个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凡事都讲究个“度”字,毕竟过犹不及,教育亦是如此。
但如果仅仅只是试着从一个道理去解释某些现象或表达某种观点,那它永远只是个悬浮在空中的道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不肯专心吃饭怎么办,不肯写作业怎么办?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所处成长环境不同,当时的情绪反应又各不相同,故而没有统一的方法可以指导你当下应该要怎么教育孩子,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何为温柔,何为边界,两者又如何能做到把控有度,确实值得去思考。
豌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经常在想,当六个人的爱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时,会是一种怎样情况呢?
【极致的温柔是溺爱】
如同许许多多普通家庭一样,豌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是隔代的爱,给予了豌豆无限的宠爱,这一点在豌豆爷爷和外婆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每次外出只要是豌豆喜欢的玩具,豌豆爷爷总是会无条件的买给他,这个问题我也认真提出过多次,但始收效甚微。
豌豆很善于察言观色,知道家里谁更宠他,他便肆无忌惮的对宠他的人发脾气,享受着别人对他情绪的包容、忍让,久而久之,便觉得理所应当,不懂得去尊重他人,老一辈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并不太在意。
【孩子是父母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外面也时不时的会遇到一些所谓的“熊孩子”,这些孩子的“破坏力”惊人,有时他们的行为已经很严重的打扰到周围的人,但他们身边的父母对此视而不见,默许纵容。
我们在豌豆面前,有时也会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豌豆很容易学会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言语,他只是简单的复制模仿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并不知道所谓的对错好坏,单纯的理解这样很好玩,“爸爸妈妈可以说可以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
豌豆不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会带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发脾气,进而动手动脚。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他想表达自己不愿意在当下做某件事情的方式,采取这些行为方式背后的思维模式便是在潜意识里调用了一处脑中的记忆,记忆的内容是之前他看到有别人选择拒绝时所采取过的行为模式,而且这样的行为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他只是简单的回忆+模仿,这种深刻的印象来源更多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这是我们学习为人处事最简单最高效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学习环境,而环境的好与坏,直接的反映便是模仿的结果。
这些是我和豌豆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加以改正的。
所谓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是非对错,读几本书,听几个故事,说明白几个道理,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豌豆现阶段本能的学习来源。我们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就要给予他相应的成长环境。
【边界的界定】
豌豆刚出生不久,我和豌豆妈在讨论关于教育豌豆的方式,决定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至于到底谁唱红脸,谁唱黑脸,一直没有定论。
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们起初和身边的许多朋友同事的想法一样,觉得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一个他会怕的人,总要有人能镇得住他。
那么豌豆在家里会怕谁?
我仔细想了一想,好吧,似乎谁都不怕。当然,现在我也庆幸这一点。
边界不光是底线思维,更需要明事理。我们通过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的,培养豌豆的是非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正确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单说让豌豆做作业这件事情,肾上腺素就要开始飙升了。
“你现在把作业都做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当学习带上了附加条件,成了一种交易,充斥着“讨好”的意味。
“你现在不做作业,你今天就什么都别想玩。”
当学习放在了天性的对立面,附带威胁的语气,又怎么爱得起来。
那不禁要问了,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答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完,第二天到学校自然会被老师批评,别人在玩的时候,自己还要补作业。
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是需要对此负责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即使你只是个孩子。
我从不担心豌豆一天功课没做,就会比同班的孩子学得差或学习跟不上,我只会担心他不懂得这些道理。
毕竟,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自己一个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