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生命之花
文/袁茹意
有幸聆听《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老师的讲座。实际上他是谁,我是不知道的。只是朋友们把这个讲座信息发出后, 觉得去听听该是对日后的写作能起到些作用罢了。
三个小时的讲座不曾停歇,最初的时候讲者与听者都有些拘谨,慢慢的说的进入状态,听的也进入了状态中。鲁老师是侃侃而谈,我则忙忙慌慌地做笔记,不想遗漏掉每个信息点,整个过程下来记录了8页笔记,后来听的太入迷了,也就停了下来。整理思路放在了此时,其实即使是现在,我也不太明确自己会整理出什么来。
鲁顺民,山西河曲人。中共党员。1965年生1987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任中学语文教师八年。1996年调入山西省作协,历任《山西文学》编辑部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现担任主编。2003年入鲁迅文学院参加第二届高级研修班学习。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长篇散文 《山西古渡口- -- 黄河的另- -种陈述》 ,《送84位烈士回家》等,报告文学《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获赵树理文学奖。讲座由三部分组成:
一、行话
二、 如何关注现实
三、故事、小说、新闻三者间的关系
谈及行话,当然离不开山西文学的创刊年限,以及它刊载的内容还有不容乐观的发行量,鼓励大家订制《山西文学》。
当谈及如何关注现实时,鲁顺民老师提到了他的作品《天下农人》, 这部作品是如何成型的呢?一靠头脑中存留的有关农村的记忆;二是深入农村,用脚来记录真实;三是阅读大量的农村资料;四是对采访内容进行记录;五是写作内容涉及到了土改制度。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仅是通过他的介绍,便对这部书充满了渴望。它是一部记录农村、农民、农业变迁的作品。这部作品问世后出现了不少的争议,像鲁老师所说"评论文章的人都是翻脸不认人的人”。他列举的是赵树理.的悲惨命运,就是被小二黑那样的人害了性命突然有种写作者是在刀尖上行走的感觉!“三农"问题常被提及,现状是“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走到田间地头,看到的都是以家户为主的经营模式,虽然早早的就倡导了合作社,可是由于土地的分散,粮食的单位产量的制约,还有客观节气的存在,都无法让合作社得以大面积推广。农村的生活越过越穷,村落的人口锐减。鲁老师说在他20岁之前的记忆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关饥饿的,这让我想到了莫言的成长经历,想到了-群孩子哄抢吞食煤块的场景现实生活逼迫人们背井离乡, 外出谋生。家中留下的非老即少。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吗?想想现在有多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知道当下的农村的整体生存状况了。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中国农村就无望了?其实也不是,鲁老师提到了法国成功的解决农村问题:三次凋敝三次复兴,现在的法国农民用我们时髦的话来说,也是牛闪闪。因为他们进入到了资本市场,农民拥有了话语权,法国的农业发展势头有多好我们不甚了解,但是普罗旺斯薰衣草,法国的葡萄酒庄园还是耳熟能详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农民不断地进行产业的调整。人家的农业经历了三起三落,中国的农业也会有起死回生的时候,只是农业回暖有望,路途漫漫啊!
历史的发展变迁关系到农民的命运,而作为有良知的作家需要关注人民的命运,用敏锐的触角去感知农民的生活。
谈到传统故事,交代了它的一般特征:
一、格言化或寓言化,对人起到警示或者启示作用的。很多作家都是在传统故事中获得了灵感,产生了二次创作的。
二、无版权,无原创作者,都是口耳相传的作品。比如说《红楼梦》中有《金瓶梅》的影子《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相互借鉴,《三国演义》的雏形源于说书人之口。
三、明确的传达了训导告诫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报应说。传统套路说:公子落难,小姐养汉,丫鬟捣蛋,上京赶考高中状元,奉子成婚。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作品存在的价值是通过外在力量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
四、传统故事的魅惑之力
通过矛盾冲突,设置悬念的手法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有阅读的欲望。
而提到现代小说时,它所具备的特征:
一、小说具有深层的含义。
二、有了版权,注重个人的生命体验。
三、解决问题不再通过外部力量来实现,而是通过内在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最终达到救赎美----爱。这就将其上升到哲学和宗教层面。
有人说“作家是上帝”,上帝可以救赎人,但是上帝不会写小说,所以上帝将救赎的任务赋予给了作家。很浪漫的话语,但是也能感知到真正的作家的责任重大。
四、个人语言风格成为最具魅惑的力量。
作家就是会讲故事的人。仔细观之,微型小说的第一句话,中篇小说的第一页 ,长篇小说的第一章都是最难落笔的,如果最初不能够抓住读者的心,那么它也只有和读者SAY BYE了。所以我们平时写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寻找叙述的切)点,对语言有种追求,就像种下的种子,你得让它活了,破土而出才行。在语言中寻找自己是每个写者的难点。
作家如何关注现实呢?如何面对重大事件也不过是件事儿的现状呢?这就考验作家怎样讲故事才能吸引人的本领了。鲁老师例举了《杀瓜》这部作品,它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事件,被写者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整个故事结束时,唤起了主人公的个人思考。
传统故事、现代小说、新闻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是我能感知到的。
听了讲座,会觉得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但是也应该具备胸怀天下的格局。任何-个写者,只要他的良知尚存,他就不会利用文字滥竽充数。任何-一个写者,只要他有大的胸怀,他的作品才可能光芒万丈。
写文字的人有很多,抒发自身的情感,摆弄自己的小情怀,这些都是可以的。只是想要给社会或者说历史真正的留下点什么的话,那就要重新调整认知和行事的方式了。
写作,可以让人思考很多深刻的人生问题,想要糊涂一生都难。感谢鲁老师的分享,我个人思考的东西还有局限,日后会多多的关注《山西文学》, 也会开始琢磨小说如何去写。老师说一个成功的小说家,能够牵出很多的散文家。好好努力吧,加油!
2.手持微火的人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文/ 王宇婷
我有两个特别喜欢的女作家,这两个女作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出生于1943年,同样生于内地,同样跟随家人迁入台湾,同样学过画画,甚至同样有很差的数学成绩。她们同样才情横溢,作品的题材也都是关于爱情、人生和乡愁。但是这两个人却又截然不同,同样的题材,一个人的作品中时时处处透露出爱和希望,另一个人的作品却浸满了哀伤和绝望;一个过着幸福美满的人生,至今依然活跃在文坛,另外一个却在48岁的时候抑郁自杀身亡。
这两个女作家就是三毛与席慕蓉。之前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这么相似的两个人,她们的境遇竟如此不同——直到我从她们截然不同的两节数学课中看出端倪。
三毛和席慕蓉数学成绩都很差。三毛自尊心极强,她上初中时数学总不及格,就下了死力把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一道一道全背了下来,终于在接下来的几次数学测验里都得了满分。她的数学老师觉得疑惑,但是懒得深究原因,所以武断地认定,她作弊了。自尊心极强的三毛当然不承认并顶撞了老师。老师当即给三毛出了几道没做过的题,她做不出来,于是老师得意地向全班同学宣布“三毛作弊了”,并且用毛笔在她眼眶周围涂了大圆圈,命令她就这样在讲台上站一节课,然后在学校的走廊里走一圈。三毛不敢反抗来自这位数学老师的权威,但是之后,她就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有好几年的时间只敢和爸爸妈妈、画画老师三个人讲话。三毛去世后,她的家人曾经多次公开表示,这件事对三毛的一生影响甚大。
席慕蓉上初中时数学成绩更是差到险些不能毕业。她的数学考试成绩糟糕,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她连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在她补考当天的上午上数学课时,正讲课的数学老师突然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莫名其妙地在黑板上抄了几道题,然后装糊涂似的让大家做一下,自己就出了教室。同学们明白过来,都赶紧围着全班唯一需要补考的席慕蓉给她演算、讲解,后来直接让她背下来。成名后的席慕蓉也常常满怀感恩地说起这段不合规范却充满爱意的往事。
三毛和席慕蓉的老师都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威对她们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老师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三毛的数学老师可能只想利用自己的权威惩戒一个作弊的孩子,她做错了吗?席慕蓉的数学老师牺牲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帮助一个成绩差的孩子作弊,他做对了吗?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不该有这样的权威呢?
后来,我读到一本日本经典教育名作,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因为太过淘气被原学校退学,来到了连教室都是破旧巴士组成的巴学园,在这里碰到了小林校长。见到小林校长的第一面,小豆豆喋喋不休地说了四个小时,在原来的学校被批评抱怨话太多的小豆豆在小林校长这里得到了尊重和理解。甚至在小豆豆因为自己疏忽将钱包掉进了便池后,小林校长也没有责备,而是耽误了上课的时间拿来工具帮他找——虽然最后还是没找到,但是小豆豆却沉浸在满足之中,因为校长没有生气,信任她,尊重她。不只是对小豆豆,小林校长对每一个孩子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他为了一个因为身体有先天缺陷而长不高的小男孩每年举办一场全校运动会,运动会的每个比赛环节都是专门为小男孩设计的,他每一年都是运动会冠军。这样来自于学校和校长权威的肯定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他一直以冠军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表现出色。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的权威是合理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权威,怎样合理地利用这种权威。中国古代有敬重天、地、君、亲、师的传统,赋予我们很高的地位,认为学生应该无条件地听从教师,就像无条件地顺从君王和双亲一样,现在看来,这样的传统当然是不合理的。虽然我们常常从工资待遇等角度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教师地位不高,但不可否认,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教师还是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环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我们作为教师,经常自诩“人微言轻”。我们这些人固然不掌握生杀大权、财经命脉,但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的这种权威性和影响力就是我们手中所持的一点微火,如果不加小心,它可能将一个个孩子烫得体无完肤,毁掉我们的民族。小林校长和古诺特博士时时警醒着我,小心把持这点微火,点点微火聚在一起,我们要让它们照亮一个个孩子的人生,点亮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