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识人察人要看担当、选人用人要重作为,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让担当作为者在工作中不仅“抱着热罐子”,又能“尝到真甜头”,坚决树立“绝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
要大力选拔“出彩型”“狮子型”干部。“出彩型”“狮子型”干部是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领域的优秀者,是业务精良、独当一面的佼佼者,实践证明,能把一项工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干到前列的干部,必定是不甘平庸落后、勇于创先争优的“出彩者”,也必定是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实干者”。要瞄准事业需求,让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在关键时刻或者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干部,进入优先提拔的“快车道”,形成强烈的正向激励效应,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干部积极担当、奋发进取。
要注重发现“地平线”“老黄牛”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工作特点不同,有些岗位上的干部注定就要默默守着“地平线”,履行着“平凡又伟大”的职责使命,甘当“老黄牛”。可能不易受人关注,不易让人发现,这样的干部同样值得关注和尊敬,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注重发现那些加班加点、苦干实干、甘当“幕后英雄”的干部,与“狮子型”干部区别对待,打破传统观念,让他们也能接受多岗锻炼,让更多“老黄牛”干部看到盼头、尝到甜头,着力解决因长期困在一个地方导致干事缺乏激情问题。
要坚决淘汰“病猫型”“鸵鸟型”干部。像郑德荣、廖俊波这样的干部,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广大干部树起标杆。相对于他们,有的干部不想干事、不想成事,迷迷糊糊、得过且过;有的干部复杂工作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困难问题能拖就拖、能绕就绕。激浊方能扬清,要注重以“下”促“干”,坚决摘掉“太平官”“逍遥官”的帽子,让那些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干部得到警醒、受到淘汰,只有这样才能盘活干部和岗位资源,才能为优秀的干部腾出位置,让干部资源成为“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