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提出一个可能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事物。
他认为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都是受害者监狱的一部分,是人用来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一种措施。看上去坚不可摧,就像天罗地网一般无处可逃,实际上是可以脱离的。对此,他提出了6个通用原则。
这里我们先看原则一: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记得上法律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妇人的儿子入狱了,村里的人经常对这个妇人指指点点,认为她教出一个罪犯,影响了村里的风气,其中由以张三最为恶劣。有一天,张三又开始编排妇人,妇人听到后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家拿刀把张三捅死了。
问我们谁有错。
有人说是张三自己嘴臭,天天编排别人,别人不生气才怪;也有人说是妇人的错,虽然张三说话难听,但罪不至死啊。
我的回答是村长有错,如果说张三和妇人因自身的局限性看不出问题,村长总该担当起调合的责任。村里这么长时间的冷暴力,那么多的流言蜚语不去管,让妇人经受那么久的痛苦,事态一步步升级,以至于做出这样不智的决定。
很多问题看上去无解,换个思路,跳出问题就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问题就不再是无解。
也有可能是知识不足,就像妇人和张三没有意识到存在问题,这时找另一个知识来源(村长)处理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其中的关键是问自己,是否真的想解决问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思路,其他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