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电影《芙蓉镇》、《刺客聂隐娘》的话,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编剧,那就是阿城。听说过阿城作品的人,大多会说出《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讲述了主人公 王一生 爱棋、迷棋、在棋中寻找人生的故事。知青下乡的年代,王一生在“吃”的问题上苦苦思考,同时在“棋”中寻找精神寄托,即便自己棋艺卓绝,但也不想通过非公开的途径获得参加比赛的机会。
棋,对于王一生来说,不是娱乐工具,也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形而上的存在。通过棋,他得以超越现实中的困境,找到精神上的解脱。他下棋,与人对决,不是为了赢,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棋艺高超,他只是沉浸其中,享受这个过程。
《棋王》经典语段:
-“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过分追求物欲,反而会导致精神的空虚与匮乏,这样并不会感到快乐,其实,无论什么,讲究一个”度“是很重要的。)
-“'怎么样,学棋吧?咱们现在吃喝不愁了,顶多是照你说的,不够好,又活不出个大意思来。书你哪儿找去?下棋吧,有忧下棋解。'”
(对于当时下乡的知青来说,很难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其实无论在什么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需要有一个可以给自己安慰的精神寄托。不然,当不顺、忧愁、愤怒等等不良情绪之时,或身处困难时,便会大乱阵脚,不知所措,倍受打击,攻击自我,最后就会迷失自我,过度内耗。)
-“'妈要走了,一辈子也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刷把,给你磨了一副棋。’说着,就叫我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小布包来,打开一看,都是一小点儿大的子儿,磨得是光了又光,赛象牙,可上头没字儿。妈说,‘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我们家多困难,我没哭过,哭管什么呢?可看着这副没字儿的棋,我绷不住了。'”
(王一生的母亲是位从良女性,没有文化,辛苦贴补家用,实在是家庭拮据,才阻挠王一生把棋当正业,毕竟食不果腹的时代,生存最重要。但她是爱儿子的,临终的时候送给了儿子一副自制的棋。而棋上的无字,何尝不是象征着让王一生自己去书写人生呢?)
-“不久,脚卵抬起头,看着王一生说:'天下是你的。'抽出一支烟给王一生,又说:'你的棋是跟谁学的?'王一生也看着脚卵,说:'跟天下人。'脚卵说:'蛮好,蛮好,你的棋蛮好。'”
(王一生向天下人学棋,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容纳多元的棋道。王一生即便棋艺受人称赞,也不会洋洋自得,妄自尊大,他晓得他的棋艺是从天下人学的,他对他人展现出的是尊重,是平等对待。小说中也有写道,王一生下棋不分对手,只要有人愿意和他下,他就不会拒绝。这都体现出在王一生看来,下棋不是为了胜负,而是沉浸其中,寻找意义。而脚卵,家庭背景较好,为人也有小气的地方,但是他欣赏、肯定王一生的棋艺,真心折服于王一生的棋艺,此后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帮王一生争取参赛的机会。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真正的竞争精神。)
-“王一生说:'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不知是谁也没睡着,大约都听见了,咕噜一声:'呆子。'”
(面对脚卵通过关系帮忙争取来的参赛机会,王一生觉得这不是光明正大的,拒绝参赛。大多数人会觉得王一生这是不懂得变通,是愚蠢的。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不失为王一生的一个闪光点。这会让王一生坚持自我,否则可能会不够领悟棋道。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性格,总归会经历过多挫折,错失机会。)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车轮大战中的王一生,以一敌九,不紊不乱,从容迎战。他平凡身躯上闪耀着精神的光辉。)
- “'妈,儿今天……妈—'”
(最后与老者讲和的王一生,胜利那个名誉已不重要,他已经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也告慰了已逝母亲的亡灵,棋与王一生,王一生与棋,相互成全。)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王一生是个平凡人,他也为温饱所困,他也有现实的种种困境,但在困难之中,他没有自我消沉,而是在棋中获得精神的通达。不逃避现实,也不沉溺现实,在现实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棋王》的启迪:
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人应该学会面对,适应环境,懂得知足,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把握一个适度原则。人要有所精神追求,这样在困境中,才会有力量的支撑,不致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