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猫群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分两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是这篇文章本身。
其次,是我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一、文章本身
第一遍读文章的时候,觉得前两个部分很好懂,第三部分读不懂。
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在写文章或者感悟没有灵感的时候,亦或文章没读懂的时候,做读书笔记非常有帮助。我把读书笔记分成四大块:一是文章框架,二是好句要点摘抄,三是文中案例,四是读文时想到的感悟。这样一篇文章读下来,不至于没话写。
再来说说文章本身。要是我来写这篇文章,第一部分(I will see it when I believe it)和第二部分(越经历的人越相信)是肯定会写的,写朋友为什么信,以及自己为什么信,总结出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再到再次愿意相信这个过程是从理性之光走向见识和格局的过程。这是是人都会想到的。
然而,本文高明之处,就在于第三部分,也是我读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我与作者有差别的地方:思想之深度。
作者用自己相信桑塔亚纳被一只蓝色知更鸟指引走向内心深入的自我的例子,指出互相的信任是愿意暴露出弱点的心理状态,爱也一种相信。信与不信,都是我们内心的选择,也是一种命运。将“信与不信”上升到心理状态和人生高度,还生动地引用了卡夫卡的话作为诠释,既展现了作者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现出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于我,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二、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不信的时候,什么也看不到,就算看到也觉得不对。一旦相信,从那一刻起,就会不断看到相信的东西反复出现,过去没见过的美丽也会出现在你身边。”
两种感悟:其一,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你就能吸引什么,就会反复看见什么,强化你的信任,反过来再让你继续相信。
其二,我想到了雾霾。去年冬天以前,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它就在我身边危害着家人的身心。而当我深入了解,知道整个雾蒙蒙的冬天基本上都是霾后,就觉得孩子生的什么病都是霾引起的,人们都生活在霾的包围圈中,而一年前,我对它还无感。这就是文中所说的“I will see it when I believe it”。连父母也被我带动了,看到远处清朗的天空时都会感叹一声:“今天空气好好啊!”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代武林宗师,都是从一开始的什么招式也没有,到学习师门的招式,最后到达“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背后,是见识和格局的一次又一次提升。
人们只愿相信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一切看作虚伪,人们只会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抵达的地方,想象得危险丛生。
想到了两个事例:
其一,老公的亲身经历。他曾经遇到过一对来找亲戚的母女,寻亲无门,想要点钱买吃的。老公好意将她们领到了面馆吃面,然后想请她们去旅馆住一晚。母女二人不信任的眼光让他非常受伤害。也许,母女俩认为请吃一碗面已是一个陌生人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她们并不相信陌生人能无条件地请她们住旅馆,她们可能在寻思,这背后是否有其他的意图呢?
其二,群里小伙伴Fan写的在美国的经历。一位外国大叔用卡车将Fan和他的同学的行李运送到目的地,而且忙前忙后,异常热心。Fan并不相信他的热情相助是无偿的,因为在国内,这样的帮助在没有利益的前提下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Fan用自己在国内的价值观来衡量他人,曲解了人家的一番好意。
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相信都那么困难。
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
前几天老公感叹,二宝将来娶妻生子时自己都60岁了,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能奋斗的时候就多多奋斗,多攒点钱。我说,三十几岁,虽然联合国已经定义我们是中年人了,但是,很多人也是从这个年纪才开始奋斗,甚至像摩西奶奶七十多岁才拿起画笔,不也成功了吗?只要你敢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怕的是你不愿意相信你会成功。
我想,作者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