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价值评估方法:我们总是通过“比较”来(试图)无限接近价值本质/真理的。最直接的例子是在《怪诞行为学》中指出的经济学“价值”,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根据马克思给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模型来计算任何一件商品的本质价值(眼前这包烟本质上应该值多少钱?),从一开始认知商品市场就只能通过比价和评估来判断是否应该出手(这包烟是否比其他的烟更值这个价钱?是否比酒精更值得购买?)。
同样的,在选择学校,工作,朋友,爱人,以至于自我行为方式,都是通过“比较”来自我说服的——哪怕定下一个“与众不同”的目标,也是在和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来走。人类始终都是在群体中才能找到自我定位的动物。
2. 给自己时间来成就:朋友圈总让人焦虑,因为这是一个展示一群人的即时“成果”的地方。刷着朋友圈,我想瞬间变得更好看,瞬间读过更多的书,瞬间拥有更丰富的人际关系,瞬间完成更成功的事业。但事实上“成就”是需要时间成本来耕耘和等待的。简单的说,这一个小时选择了看书,就不能再花在和朋友们社交上。不要总是为了一个集体的“成功”画像感到焦虑,向着一个方向,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沉淀和成就。
3. “Everyone has a good idea and everyone can draw.”——来自Clive创意产出课程的敬告。
4. 闭门耕耘和互通有无:一句被说烂的话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近来却品出了更多。就如同《枪炮,病菌,钢铁》在地理上对“孤岛”的描述,因为气候条件的极端特殊,与大陆隔绝的孤岛在千万年的自然演化中也能产生最丰富且独特的生命物种。人的自我耕耘也是一样,必须要保证一定的远离人群的独立性才能明确自己的特殊性。
但同时,近来在伦敦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打开门”观察别人的世界的重要性——目的是引起对自我的反思。如国际化走在前沿的伦敦所面临的“多文化语境对历史的重新诠释”问题,极有可能就是未来几十年中国会面临的问题。而作为个人,通过与人对话的方式打开自己,同时容纳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带来的冲击,会让独行的灵魂更圆满并踏到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