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先生带着宝贝来接我,等待的过程中,宝贝想让先生陪她去万豪广场玩。
已是中午一点,我们还未吃午饭。对于宝贝的要求,先生并未如往常一样答应。而是告诉她:爸爸肚子饿,要去吃饭,晚上再带你去玩。
宝贝不听,站在空处低着头,很不开心。见到我的刹那,她突然大哭起来。
我走过去蹲下,拥抱了一下她。起身,牵着她的小手,往家走。
宝贝依旧在哭,哭声还很大。中途先生试着去抱她,她都直接拒绝,边走边哭。
想着她走了很远应该累了,先生又要抱她,她误以为先生妥协了,于是止住哭声,爬上了先生的怀里。几秒后她又说:“要去玩。”先生还是没答应。
一下子,她又哭了起来,并试图挣脱先生的怀抱。
她的举动让先生十分恼怒,”你怎么不听呢,要吃饭了,吃完饭再去玩嘛。”先生越是这么说,宝贝越是哭的厉害。
这一次,她一直哭到家,在我们的印象中她从未哭过这么久。
“宝贝的此刻的需求是去玩,而我们此刻的需求是想吃饭。这并不代表她的需求就有错。”我解释。
先生一遇到宝贝哭,就有些急躁,我知道毛躁的他已经在尽力把持自己的情绪。
回到家,爷爷奶奶见到宝贝不悦,关切地问:“书童,怎么啦?”不成想这一问,宝贝又哭了起来。
我抱她在我怀里,很快,她止住了哭声。许是哭累了,一会儿她就在我怀里睡了。
昨晚,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需求时,到底该怎么说,怎么做。首先要肯定孩子的需求是对的,是正当的。其次要分清楚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引导。
宝贝要求并没有错,只是先生的答复却让她感觉到受了委屈,感觉她的要求是罪恶的。
很多时候,大人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而当我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思考时,很多问题我瞬间就释然了。
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她摔了一跤,抑或是委屈难过,每次,我都抱抱她,将手放在她受伤的地方,首先我的心是安定的,然后不一会,她就止住了哭声。
宝贝委屈的表情,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儿时的我即便受了委屈只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哭,幻想着如果远方的父母回来,我一定不会这样。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
一次母亲从远方回来帮家里建房,我们家门口有一棵桃树,正值成熟,我一定要妈妈帮我摘桃子才去上学。我天真的以为,母亲一定会因为爱我而帮我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甚至认为如果母亲能帮我做这件事,就是爱我。结果,我却在母亲的谩骂下去了学校,只因母亲认为我不能迟到。
那时的我傻傻的用这件事来证明母亲是否爱我,结果我以为她并不爱我。
当我自己也开始抚育孩子,我才发现,孩童的心思很简单,但是成人很少愿意放下身段去理解。
在世俗的浸染中,我们逐渐迷失了自己,习惯了以成人的秉性与思维习惯去处理孩子的事情,甚至把他们当成人来对待,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思维走,而这恰恰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哭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表达。而我,一个成人,却不敢在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眼泪。即便是看电视看到感人处,看的眼泪直流,我会速速将泪水擦干。好像哭会被人嘲笑,是有罪的,不应该的。
当我都不认可自己的哭泣,情绪的表达通道逐渐堵塞,渐渐的,我丢失了自己。
我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试着去接受宝贝的一切,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当宝贝有了情绪,我选择去接纳她的情绪。
当她哭泣,我只是静静抱着她,任她发泄,让情绪流动起来。当她高兴跳起来,我也跟着哈哈大笑。当她感觉有些愤怒,我试着用语言将她的感受表达出来,肯定她的感受后,再加以引导……这也是我目前所能给予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