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段子:
请问,哪一句话能让人们瞬间放下大部分恩怨和负面情绪?
答:“大过年的”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桌上
今年的大年三十与往年的有些许不同,是第一个也希望是最后一个特殊的大年三十。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和几个叔伯婶婶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少了很多人,有些是因为太远没回来,有些倒是不远,但是也没有来。
不同的是,桌上也多了两个小宝贝,就是我的两个女儿,大的叫小米粒,小的叫喜宝。两岁半的小米粒很早就能够独立吃饭,不用大人管,自己用勺子吃饭吃菜,大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往她碗里夹点菜。
平时小米粒吃饭要是不好好吃饭或者挑食之类的,只要说两声,马上乖乖自己吃饭。就在一桌子人准备吃饭的时候,长辈还没有动筷子,她就先用勺子在每个菜里挑来挑去。这样的行为在我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当我看见她这个行为后,马上大声呵斥,制止她继续挑菜,就在这时,我妈和一个伯伯马上开口说:“哎呀,小孩子都这样,又不是故意的,再说大过年的,不要凶孩子”,紧接着就对小米粒说:“来,到爷爷这里来,爷爷给你夹”。
最终,我只能无可奈何的看着她在几个长辈中间来回窜,一会要吃这个,一会不吃那个,完全没有了平时的乖巧,变得特别调皮。
之后的几次家族吃饭也都是这样调皮,不仅如此,没有其他亲戚在的时候也是挑来挑去,不是要吃糖,就是吃水果,反正不吃饭。每次我训斥小米粒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说:“大过年的,不要吼孩子”。
然后就能看见小米粒蹦蹦跳跳的跟在长辈后边卖萌撒娇,仿佛有种“奸计”得逞的感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一直这么懂事,这么可爱。
每逢过年必“叛逆”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最深远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新春贺岁,祈年纳福,全国各地共同庆祝着这一伟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对下一年充满了期待和希望,都希望新的一年一切顺利,家人和谐健康,因此,在过年期间,人们都潜移默化在过年期间不去做一些影响心情,认为“不吉利”的事情。
过年,也给了一家人一个团聚的理由,所有的家人都从五湖四海赶回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每个家里几乎成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老人小孩子尽天伦的景象。长辈隔代的晚辈更是宠爱的无以复加,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造成孩子突然和平时不一样,变得“叛逆”是必然的。
平时生活中,孩子的行为都受到父母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被满足。父母通常会站在比较科学,对孩子健康有利或者成长有利的角度评判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的要求对自身不利,则会被父母制止,如果一再劝说不听,才会采取训斥甚至打骂的手段。
但是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本能喜好而来,没有自制力,更没有对事情利弊的判断力。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某个行为能让自己愉快,就会想办法达成,甚至采取“撒泼打滚”的方式抗议。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原则的父母,任凭孩子如何抗议、“胡搅蛮缠”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孩子一旦发现自己所有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目的,就会选择顺从父母,因为他们很清楚,父母不会满足他们的要求。
但是到了过年,孩子和自己父母以及父母的长辈在一起时,会敏锐的发现父母无法违背他们长辈的行为,虽然孩子并不清楚是为什么。
一旦被孩子发现这个“漏洞”,就会马上变得“胆大”、“任性”,去做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的明白,只要父母制止就马上拉出长辈做“靠山”,自己就会安然无恙。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孩子想吃糖,不找父母,而是找父母的长辈,长辈则是一脸慈祥的拿出各种好吃的,博孩子一笑。
警惕孩子的“过年病”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那么小,不可能有那么都心思,也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懂得察言观色,还会利用当前的环境达成自己的目的。
其实,并不是如此。通常孩子在1岁以后,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语气,判断自己是否喜欢面前的人,知道哪个人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方面,成年人都未必有孩子敏感。
育儿专家指出:0-2岁的孩子,是通过感官来理解周围的环境,2-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记忆,能够通过分析和想象理解周围,3岁孩子的脑发育及思维发育就已经达到成年人的80%。
因此,不要小看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和心思,他们的情感复杂,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行为能力,完全能够根据当前的环境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拿我的大女儿来说,其实,我最担心的是她在过年这段时间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把“撒泼打滚”当成一种对付我的武器,把向长辈“乞怜”当成达到自己需求的手段,变得不好好吃饭、爱吃糖、挑食、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春节通常从小年开始,一直到元宵节结束,中间将近20多天的时间,完全足够她把以前养成的好习惯变成坏习惯。
有一本关于习惯养成的书《心理控制术》,其中用了大量的语言阐述了一个人21天可以养成一个持续很久的习惯,虽然最终被大量案例和举证推翻,事实证明越是容易的事情、是个人喜爱的事情越容易成为习惯。
我们会发现,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付出的时间要几倍于21天,但是养成一个坏习惯则比养成好习惯的时间少好几倍。
从孩子的本性来说,贪玩,追求令自己愉悦的事情是本能的反应,虽然并不能从孩子挑食、调皮、不分场合的闹腾证明一个孩子的好坏,但是坏的习惯总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更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未来性格养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过了一个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和之前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3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更为常见,表现为:任性、喜欢发脾气、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贪玩等等。
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身为小学老师的表姐就有这样的感慨,每当重大节日过后,开学的前一段时间,孩子们表现都特别差,经常在课堂上玩耍,不写作业,顶撞家长等情况。
孩子的这些行为被家长和老师统称为“假日病”,最严重的就是“过年病”。
其实,过年也可以变成课堂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很多很多平时生活中看不见的文化。
就像跪长辈、祭祖、拜年,这些都是孩子在平时接触不到的传统文化,加上过年期间,孩子接触的人员结构和环境也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都不在孩子独立处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越是重大的节日,越能成为孩子的课程,利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孩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开阔眼界,还能让孩子更懂“规矩”。
教育孩子要分场合,掌握分寸
其实造成家长在过年期间面对孩子任性而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有靠山。这一点家长知道,孩子也知道。因此,孩子在长辈面前淘气、发脾气时,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没有靠山,让他知道即使有长辈在,也改变不了父母的任何决定。
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把孩子快速带离现场,找一个可以独处的地方,并且一定要不能用过激的方式带离,因为在场的人都看着这一幕,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
和孩子独处后就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告诉他有关饭桌和长辈在的场合应该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并且明确告诉孩子,不论谁在场替他解围都没有任何作用。
其次,找出孩子在当前场合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鼓励他还可以做的更好。利用孩子的认同心理,给出明确的方向,让孩子自己发挥到最好。
树立榜样形象
春节和往常有很大的不同,关键是和孩子平时接触到环境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孩子身处过年这样的场合显得不知所措,原来固有的模式被打破,就造成孩子只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挑肥拣瘦是天性,寻找靠山也是天性。
家长首先应该起到以身作则的姿态,主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让孩子有可以模仿的对象,他们也才能知道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受人喜欢的。
其次,家长的榜样形象可以更好的为孩子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主动向孩子讲述有关过年的一些习俗,比如为什么要拜年,为什么要吃团年饭,为什么要给压岁钱等等。
树立榜样正是利用孩子的模仿本能和好奇心,让孩子在过年期间学到平时学不到,也接触不到的东西,丰富孩子的见识。
千万不要因为过节,孩子产生变化就显得慌张头疼,要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然而很多家长不能够掌握孩子突然转变的原由和应对方式,才显得孩子是多么“善变”。
不要因为“大过年的”这四个字就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也不要因为过节就放松对孩子管理。孩子的成长正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的结果,善于把环境变成孩子的课堂,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我是90后静儿妈咪,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在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孩子教育、培养的路上一直在前进。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收藏,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文|90后静儿妈咪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