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玫瑰活成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花才是真正的玫瑰花” 这是我在黄素菲老师的《叙事治疗的精神与实践》中的话,很有感触。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家长,自己是高学历,就觉得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拥有高学历才配得上是他家的孩子。
比如宣萱这个孩子明明喜欢的是画画,爱写作,妈妈却偏偏天天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这比那最后看到的尽是自己家孩子的不足。每天怨气很重,有时恨铁不成钢还会动拳脚。最后孩子到四五年级就开始逆反,心理话不再和家人说,慢慢喜欢沉浸在自己个人的世界里,抑郁的情绪一点点的加重,到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再来说小杰自从信息大赛没有晋级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拼命的学习。不睡午觉,不和其他同学玩。每次和我聊到某师附中时都说自己很有希望。现在只要再参加一次比赛,进入省赛获奖,然后就可以了,有20个名额呢……殊不知他的文化课成绩即使有了省赛的铺垫也是很难去适应那样的环境去学习的。而父母也一直鼓励孩子这样去学习,但是每次考试的结果都不理想,最后孩子和父母撒谎。父母和孩子都沉浸在自我构筑的美丽肥皂泡中……
在主流价值观面前,升学、考试,一定是每个家长都关注的话题。南京的中考压力比高考大多,50%左右的普高录取率让很多的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为孩子们补课。
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玫瑰花的品种,有的孩子可能就是牡丹花的品种。宣萱很喜欢画画,喜欢写东西,小杰很喜欢看编程,这些都可以去挖掘出孩子真正的热情和兴趣是什么,引导他们去和这样领域的榜样人物多接触。当 他们内心真的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时,孩子的内驱力就有了,而不是一味的盯着他的学习成绩。因为他们也会知道要想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大学都是要有分数的。当我们持续为他种草时,他内心的梦想种子就会慢慢发芽,他也就有了成长的欲望和动机。
当然要做到这一步没有那么容易,需要父母长期的学习,需要我们有够宽的视野和格局,不是仅仅盯着当下,而是放眼未来,让孩子去做他开心的那个自己。所有的能量都不浪费,让他成长为如其所是的自己。开心、快乐,幸福,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