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啊,就是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小丑,让人笑掉大牙,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我真的不知道他有什么值得追捧的,真的令人感到恶心。”
“就是抓住了大众审丑这个流量密码,没文化值得同情吗?我看不求上进才是可悲吧?”
对于这个因“栓Q ”一词和一首魔性的划船歌火起来的Teacher 刘,一大部分人是持嘲讽的态度的。
Teacher 刘,原名刘涛,是一个农民英语爱好者。
他的英语发音,洋中带土,土中有洋。
有人觉得他是卖笑小丑,而有人却视他为偶像。
因为他,桂林阳朔的好山好水开始成为旅游热门。
游客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二,而且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因为刘老师而慕名而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刘老师成为了阳朔的“代言人”。
而刘涛本人无论褒贬都很淡然: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去地里种种庄稼,维护自己种下的果实,每天勤劳地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
也许在网友那儿,他有无数个标签。
但对于他而言,他只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出生在桂林阳朔白沙镇的刘涛,住在一个有着126年历史的木头房子里。
贫困是他生活的主色调。
屋里没有洗衣机,没有燃气,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机,没有冰箱,几乎看不到一点点现代的痕迹。
一眼望过去,只有粉尘,还有长着青苔的木头。
87岁的老母亲颤颤巍巍,身子佝偻,头发花白,牙齿脱落,骨瘦如柴,仍不得不下地干活。
父亲早就在二十多年前去世了。
2018年,父亲的脚踢到死蛇,脚趾变得像炭一样黑。
没钱做手术的他,包了两年的草药。
两年来,他每天晚上睡觉都经历着虫子钻骨头的疼。
“有一次我妈妈烧热水给他洗脚,洗出来一盆的蛆,他的骨头里都是虫子。”
贫困这座大山压垮了这个家里的每个人。
包括刘涛的未来。
中考,成绩优异的他取得了满分600分考得了540分的好成绩。
他取得了桂林旅游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而对于身无分文的刘涛来说,最终也仅仅只是一张白纸罢了。
毕竟,初一、初二、初三的学费都是他靠着卖冰棍、养鸭子、卖柴火挣的。
后来,他也如法炮制地赚得了自己的学费,
但是他的生活费和住宿费还是没有着落。
他在家里哭了一个星期:
“每天都在掉眼泪,很想去学习,非常想去学习。”
他继续深造的愿望如一个轻飘飘的泡沫般无声无息地破了,甚至没有任何惊动任何人。
刘涛又回归了放牛娃的身份。
他就像一只在井底仰望星空的青蛙,眼里是梦想,脚下却是深渊。
那个时候,英语成为了他灰暗生活里的一束光。
连二十年前嫁过来的媳妇都记得:
大家在田里忙活的时候,刘涛总是捧着本英语书在草垛下聚精会神地看着,读着。
连仅有的英语书,还是向英语学院的学生借的。
他把英语书全部誊抄了一遍,开始了自学英语的道路。
遇到不懂的单词,他会骑着一辆破旧的单车跑到离他家有十二公里远的阳朔西街。
有时候,单车坏了,他甚至会跑步前往。
因为那里有外国游客,他可以向他们请教。
刚开始他还会害羞,也很难为情。
但是一些外国游客的友好、热情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他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每天风雨无阻地学习,一年的时间,他把高中和大学的英语课程全部学习完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这也许是对放牛娃刘涛刻苦练习英语的最好注脚。
随着他英语水平的慢慢提升,他开始在漓江边和外国游客对话。
最开始为了练习口语,义务做他们的讲解员和导游,慢慢地,他不再紧张,开始变得游刃有余。
甚至,有一些外国游客因为他的执着和热忱而感动。
有一个来自澳洲的女士,每个周末都会免费教他两个小时的英语,持续了三个月。
“那段时间,我学了很多口语,听力进步也很大,发音也变的标准。”
后来,他成为了阳朔县旅游局招募的第一批农民英语导游。
再后来的二十多年,他做了酒店的前台接待,也担任导游,接待了超过六万人的来自全球各国的游客。
“外国人都在夸我英语很流利,他们常常对我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没有人说过我有口音。”
可以说,直到他47岁,村里仍是没有第二个像他这样热爱英语的人。
因为英语,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疫情猝不及防地到来,让他感到痛心。
阳朔以往熙熙攘攘的民宿和酒店,开始无人问津,曾经人山人海的西街变得没有人气。
三年的时间,让遇龙河、丽江,缺失了许多烟火气和生机。
这让2021年开始接触抖音的刘涛倍感惆怅。
毕竟他见证过阳朔昔日的繁华。
这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怅惘让他决定:
“要不要拍一下,把我们家乡的美景把它拍进去。”
凭借着以往做导游的经验,他也算得心应手。
而本以为无人问津,却没料到一则中英文讲解阳朔美景的视频火了。
结尾的“Thank You”,因为带着浓浓的广西口音,被网友们译为“栓Q ”。
至此,刘涛成为了火遍全网的“栓Q哥”。
随之而来,争议也来了。
对于刘涛的走红,不少人嘲讽其为博流量的小丑。
对其的口音,也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口诛笔伐。
但是Teacher 刘却很豁达:
“外国人都能听懂我的发音,而且能为家乡宣传就够了。”
“好多人也不是真的在嘲笑我,他们是喜欢我的作品,也是在跟我开玩笑。”
与在网络上大放厥词的喷子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讽刺他:
没文化,丢脸丢到国外的小丑,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
外国人用蹩脚的汉语说一句“大家好”,就引得无数夸赞,同胞说英语,却总被嘲笑有口音。
当中国不断实现经济腾飞,却不能实现更加深刻的民族自信,仍要以西方标准马首是瞻,这是何等的讽刺?
语言只是工具,它不是一种拿来攀比的身份象征。
当精英主义盛行,所有人都在仰视,都忘记了平视,更不屑于俯视,真的是好的吗?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你所有的优势。”
知识的堆叠带来的不是眼界的宽广,不是更包容地求同存异,而是不断趋于狭隘地抱团取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在关注不断增加,诱惑不断叠加,Teacher 刘依然住在自己100多年历史的房子里,说着自己引以为傲的英语,做着自己喜爱的直播,接听每一个粉丝的来电。
“我不是专业的英语老师,我是一名农民英语爱好者。”
“我每拍一个作品,我在后面都加一个栓Q,就是为了表达对同学们的感谢。”
虽然现在火了,对阳朔旅游的带动也有了一点成效,但是他依旧很怀念曾经阳朔旅游很火爆的时候。
“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学英语,想着总有一天阳朔会像之前一样,能够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