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莽的横插一杠子,所以汉分东西,也可称之为前后。相较于明君雄主辈出、英雄豪杰不断的西汉,东汉给人的印象似乎显得乏善可陈。偶尔能让人想起的,也大多是傀儡幼主、嚣张阉宦、跋扈外戚、蛮横豪强,反正没啥好东西。而东汉极盛时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除了第一个以外,哪怕是听说过的都不多吧?
当然,东汉末年倒是非常火爆,甚至一直火到了现代。但那其实已经是属于三国人物的时代,跟东汉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因此,记载一部煌煌西汉史的《汉书》被后人赞曰可以佐酒,而讲述东汉195年兴亡历程的《后汉书》受到的评价就没有那么高了,显得有些低调。
东汉真的不如西汉?当然不是。同为老泼皮刘邦的子孙统治的王朝,两汉的历史进程或有差异、时代背景或有不同,但汉人坚韧的意志、不屈的血性、骄傲的性格却从没有变过。因此,《汉书》可以佐酒,《后汉书》亦可令人击节。
上一篇文章我讲了几个西汉人吹过的……那啥(传送门:为何《汉书》能佐酒?还不是因为"下酒菜"太够味了),这回再讲讲东汉的。说不定您会觉得,还是东汉人吹过的……那啥,不但更够味儿,说不定还能让您再多喝二两。
在东汉,哪怕是“主和派”都不好惹。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今单于欲修和亲,款诚已达,何嫌而欲率西域诸国俱来献见?西域国属匈奴,与属汉何异?”(《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这里的“臣妾”可不是现在的古装剧中常见的那种皇帝女人的自称,而是泛指地位卑贱者,甚至是奴隶,具体来说就是“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尚书正义·卷二十·费誓第三十一》);“百蛮”则是指匈奴,呼韩(邪)和郅支这两个匈奴单于是亲哥俩,只不过前者亲汉后者反汉,导致的结果就是呼韩邪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还抱得美人归(王昭君);郅支则被汉将陈汤嚷嚷着“虽远必诛”一路撵到了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最后还是免不了“头县北阙”的下场。
上述这段引文的意思大概就是整个天下除了大汉朝是爷爷,剩下的都是灰孙子。所以甭管匈奴人耍什么花招,当爷爷的该做的就是听话的赏颗糖吃、不乖的就打屁股,呼韩邪、郅支就是例子。现在北匈奴说是要和亲,却拉来了一帮西域小弟帮着镇场子,他想吓唬谁?虽然西域各国现在臣服于北匈奴,但必须让他明白在大汉朝有这样一个道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段引文出自班彪的《奏议答北匈奴》。背景是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因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所以蒲奴单于要求跟东汉和亲。需要注意的是,跟呼韩邪单于的对汉称臣不同,蒲奴压根就没打算投降,只是想通过和亲与汉朝建立相对平等的盟约关系。
光武帝下诏让大臣们讨论一下这个事情,反馈回来的结果大多是这样婶儿的——和亲个毛线!还是出兵揍他丫的比较爽。毕竟大汉朝立国200多年来基本就干了三件事——吃饭睡觉打匈奴,另开脑洞难度有点高啊。
不过时任司徒掾的班彪,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老班认为,大汉朝揍匈奴虽然揍得挺顺手,但想一举将其灭掉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时机也不太好。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趁着南北匈奴分裂,挑拨他们相互攻击、消耗实力,才是对汉朝来说费效比最高的解决之道。
刘秀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帝悉纳从之”(引用同上),最后没有答应北匈奴的和亲请求,只是回复了国书、赐了几匹丝帛,反倒是回手又赐给了南匈奴几万只羊。
于是北匈奴和亲不成的怒火立刻转移到了无辜的南匈奴头上,哥俩开始打成一团,让刘秀君臣得以兴高采烈的围观吃瓜。
话说在“帝国主义分子”遍地都是的大汉朝野,哪怕是班彪这种同样主张对匈强硬、只不过建议“智取”的家伙,弄不好也会被当成主和派而惨遭攻击。所以老班为了避免麻烦,只好在提建议时开启“尬吹”模式,这才有了前面那段引文。
只不过老班文笔太好,以至于把这段尬吹都吹成了金句,在此后的近两千年里频频被人引用。
但这一点都不奇怪,谁让老班家的遗传基因好呢?老班的姑母、即汉成帝刘骜的婕妤班氏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昭明文选·卷二十七·怨歌行》)在帝妃诗中绝对能排前三。到了班彪这一代,更是英才辈出——老班曾著有《前史略论》、《史记后传》65篇,然后被他的大儿子班固拿过来“Ctrl+c”、“Ctrl+v”的一通骚操作之后,就成了能让我们用之佐酒的《汉书》;可惜《汉书》未成,班固就因受到窦宪的牵连死于狱中,于是他的妹妹班昭继承哥哥的遗志,续写了《汉书》之八表。
班彪及膝下一子一女以文名光耀史册,但也让他本来颇具才华的小儿子无路可走。于是班小二干脆把笔一扔,拎着把破刀子就骂骂咧咧的跑到西域砍人去了。
砍到最后,班小二几乎把自己砍成了在今天最具名望的东汉人物。
因为班小二名叫班超……
在东汉,“饥餐虏肉,渴饮虏血”可不是自吹,而是说干就干。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入寇河西,汉明帝刘庄火冒三丈,下令反击。于是汉军东起平城塞(今山西大同)、西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分四路出塞找北匈奴人死磕。可惜北匈奴人自知不是汉军的对手,所以撒丫子开溜,导致三路汉军无功而返,唯有窦固这一路运气不错。老窦两伐天山,不但将北匈奴人撵到了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还复置西域都护府,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不过此次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的举措,不能不说是仓促且失策的。
自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遣张骞通西域以来,在此后的近80年里,尽管汉军经常在西域屯田,还置使者校尉领护,但始终没有正式插手西域军政。直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才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正式将西域划入大汉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在此后的80多年里,西域都护连置不绝,前后凡18人,见于史册者有10人。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域大乱,末代都护李崇全军尽墨于龟兹,西域都护府遂罢。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当西域十八国请求复置都护时,遭到光武帝刘秀的断然拒绝,原因只有一个——西域遥远又有匈奴虎视在侧,一旦有事中央政府根本来不及救援,搞不好就是“五千貂锦丧胡尘”的结果。所以直到匈奴日逐王降汉、汉军彻底控制西域之后,汉宣帝刘询才始设西域都护府;而刘秀更是一眼看穿西域诸国首鼠两端的本质,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不肯拿自己的军队去冒险。
从李崇战没到窦宪两伐天山,汉军已经50年未现于西域,以至于当地的土著大多忘记了大汉之威。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再设的西域都护府就成了一个悲剧。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在北匈奴的压力下龟兹与焉耆、车师等国发动叛乱,西域都护陈睦战死。至此,汉军在西域仅剩下两位戊己校尉据守的柳中城(今新疆鲁克沁镇)和疏勒城(今新疆半截沟镇)。
戊己校尉是个屯田的官。话说西域不但地方偏而且产出有限,汉军出征至此只能自带干粮,而且打完仗就得赶紧撤回汉地,否则就非得饿肚子不可。所以平常汉军在西域只能保留少数兵力(一般只有数千人),还得一手持刀枪、一手握锄头,否则依旧得饿肚子。
耿恭就是驻守疏勒城的戊己校尉。话说老耿可是名门之后——他爷爷是喻糜县侯耿况,大伯是好畤侯、建威大将军、“云台二十八将”中排行第四的名将耿弇。所以窦固出征打北匈奴时也带上了这位将门新秀,并在战后把他留在了西域继续刷经验,任职戊己校尉。
所以当两万多北匈奴人包围了疏勒城以后,估计耿恭内心也是懵逼的——虽说在当时、尤其是后世有一汉当三胡,甚至五胡、十胡的说法,但是想以数百汉军击退近百倍之敌,哪怕冠军侯重生恐怕也得头皮发麻吧?
更要命的是,汉明帝刘庄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挂掉了。国内忙着治丧和拥立新君(当然更重要的是重新划分在朝廷中的势力范围),所以一时间无法派出援军,耿恭孤立无援,彻底陷入了绝境。
在类似的情况下,李陵降了,李广利也降了,赵破奴则被生擒,虽然最后又逃回了汉地。但耿恭不想重蹈覆辙,决心坚守,因为他知道匈奴人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弱点,那就是不擅攻城——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出现过的游牧民族,除了在十三世纪开了挂的蒙古人以外,就没有一个会攻城的,匈奴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尽管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北匈奴人却始终拿几百据城而守的汉军毫无办法,反而付出了死伤无数的惨重代价。
然而北匈奴围城数月不退,疏勒城中粮草耗尽,耿恭就指挥将士们拆卸下铠甲、弓弩上的兽筋和皮革,用水煮熟后啃食以充饥。即便如此,阵亡、病故、饿死的汉军也越来越多,最后仅剩下数十名守军。在这种情况下,北匈奴单于认为汉军已败,便得意洋洋的派出使者劝降。
北匈奴派出的使者当然是个大活人,可在早就饿得两眼冒绿光的耿恭眼中,这就是块百来斤的会行走的大肥肉啊!于是他装作同意谈判,把“大肥肉”骗上城头后就一刀砍翻,连洗剥干净这道程序都免了,直接当场烧烤与部下分食——可算是填饱了一次肚子啊!
据说耿恭不但骗了北匈奴的使者当烤猪吃,吃饱喝足后还不忘恶心一下单于:
“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不过,我翻遍了《后汉书》、《资治通鉴》和《东观汉记》等史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不过耿恭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不屈。
直到次年正月,汉章帝刘炟才派出援军将耿恭等人救出了疏勒城。此时城中仅剩下26个活人,且在一路撤退的途中还要面对北匈奴人的追兵以及肆虐的风雪,以至于最终能够坚持到玉门关的,仅剩下13人,而且个个“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这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范晔在为耿恭作传时,曾认为其壮举可与苏武相提并论: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引用同上)
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在东汉,姓班的最好别惹,而且千万别以为他说过的话是在吹……那个啥。
“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前文提到,尽管耿恭忠贞不屈,但西域都护府还是被北匈奴人拔了旗,大汉朝的里子、面子统统丢了个精光。这要是放在后来宋明之类的朝代,西域估计就要永远跟中原说拜拜了,不过在大汉朝可不行。大汉朝的规矩是:自己丢掉的场子,一定得自己找回来!
于是被父、兄、妹这一家人逼得在文坛无路可走的班小二悍然下场,拎着把破刀骂骂咧咧的替大汉朝和耿恭报仇去了。
为啥班超出场总是骂骂咧咧的?因为这位班小二同学虽然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但他的一生其实挺倒霉的。
码字码不过家里人也就算了,投笔从戎后好不容易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莫大勇气刚刚在西域建立了功勋,就赶上了刘庄非常不负责任的匆忙复设西域都护府。结果就是都护陈睦战死,戊己校尉耿恭仅存13勇士重返玉门,而困守疏勒国都盘橐(tuó)城(今新疆喀什附近)的班超却被大汉朝廷给忘了!
直到一年多以后,汉章帝刘炟才想起来还有个可怜的小班被丢在西域。可是此时汉军已经被迫退守玉门关,再派援兵是不可能了,那么小班你就想办法自己跑回来吧……
尽管孤身归国九死一生,但班超的本意还是想跑的。没想到亲汉的于阗国王和百姓抱着他的马腿又哭又闹的死活不让走不说,疏勒都尉黎弇干脆还在小班的面前抹了脖子——这个倒霉场面谁碰上心情能好?
走不成的班超只好骂骂咧咧的迈上了他的“铭功绝域”之旅。他先是击破尉头国稳定了疏勒,又率属国兵攻破姑墨国,再设计斩杀了谋叛的疏勒王,使得西域南道从此畅通无阻。
元和四年(公元87年),班超再度设计击败了龟兹援军,迫使莎车国降汉;3年后又以赫赫兵威震慑大月氏,迫使其向汉纳贡——大月氏这个葱岭以西的头号大国都老实了,其他西域诸国还有什么盼头?于是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均降,喜出望外的汉和帝刘肇立马下诏重设西域都护府,并任命班超为都护。
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属国兵7万人,准备将西域最后几个还在对大汉朝表示不服的邦国如焉耆、危须、尉犁一锅端了。经过一番文攻武斗之后,班超想办法将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鞬支等三国的30余位王公贵族聚到一块,然后突然翻脸将其全部斩杀,并传首雒阳。自此以后,“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西域和因此功封爵定远侯的班超终于可以消停了。
消停是消停了,可大汉朝从此却对班超“蜜汁信任”,坚定的认为西域少了他绝对不行。于是老班几乎将西域都护的铁板凳坐穿,直到快70了还不放他回家,你说倒霉不倒霉?
可怜的老班只好亲自上书刘肇请求归乡,言辞之凄楚简直让人闻之垂泪:
“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引用同上)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40出头的班超随军出征,从此扎根西域31年未履汉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终于回到雒阳却很快因病去世,享年71岁。
说了大半天,这些跟前面引用过的班超吹过的那个啥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在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时,他发现鄯善王前恭而后倨,就断定一定是北匈奴的使团来了。于是班超召集部下36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激励,连夜奔袭北匈奴使团并将其团灭。
这是班超一生中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事迹之一,仅有“投笔从戎”和“绝域轻骑催战云”可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这种事情其实在大汉朝并不稀奇,而且始作俑者还是近150年前的傅介子——老傅不仅在龟兹国宰了匈奴使者,又跑到楼兰国公然刺杀了楼兰王,始开汉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之先河。后来又有卫司马魏和意与任昌跑到乌孙试图刺杀亲匈奴的国王泥靡,虽然功亏一篑让泥靡跑掉了,但也导致乌孙内乱,最后不得不内附成了大汉朝的属国。
不过在东汉当使节当得如此凶猛的班超还是第一人,所以让在当时是班超顶头上司的窦固心里有点打鼓,就打算换个稳重点的使者出使西域。不过汉明帝刘庄却很欣赏这位“猛将兄”,坚持继续任用班超。
窦固拗不过皇帝,只好让班超继续出马。不过老窦也担心小班这个愣头青再捅了篓子不好收场,就准备给他多派些人马,起码下回再抽疯要砍人的时候也能占个人数优势不是?
可当时刚从“虎穴”里边逛了一圈还能全须全尾的小班正膨胀着呢。所以他对老窦的好心一点都不领情,还非常傲娇的吹了个那啥——小爷我浑身是胆武艺高强,龙潭虎穴随便平趟,带30来个人正好,多了全是累赘!
老窦的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也不知道鼻子有没有被气歪。反正不久以后就发生了西域剧变,汉军援兵大举西进抢回了被困孤城的耿恭,然后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忘记了同样被围在盘橐城翘首以盼王师的小班……
后来小班在西域孤身创业,每次出去跟人掐架带着的几乎都是靠他骗来、哄来、吓唬来的“属国兵”。至于朝廷派来的援兵,我查了半天资料,就找到了建初五年(公元80年)被打发过来的1000个刑事犯(驰刑)……
自己吹过的那啥,含着泪也得兑现呀!小班含没含泪不知道,反正在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那位在后世大名鼎鼎的班定远,就是一路骂骂咧咧的东征西讨。最终靠着单枪匹马平定西域之功,秀了想看他笑话的大汉朝君臣一脸……
被班超臊了个灰头土脸的大汉君臣们,能干的也只有把他远远的扔在西域,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要不是已经从小班熬成老班的班超苦苦哀求(其实主要还得归功于老班的妹妹班昭上书求情感动了刘肇),弄不好还得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局。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YY,各位看官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