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我家的邻居__季伯伯一家,妈妈爸爸叫他季政委。
季伯伯一家有6个女孩,一直想有个男孩子,结果生了6个都是女孩,个个都出色。
我们俩家是邻居,共用一个厕所,就是我家和他家都有个门,打开自己家的门,一看对方家门开着,就知道中间厕所门里面有人,就插上自己家的门了。
这种住宅的结构就方便了我们邻居的来往了。季伯伯家的孩子都大我们好多,最小的老6也比我哥哥大几岁,现在也记不住伯伯多大了,知道他们口音不一样,也不知道是哪个省的了,今天抽空回家看看92岁的老爸,看能不能记起来。
他们家的孩子的名字中间有个禄,我还记得这个最小的姐姐叫禄洲。伯伯阿姨都喊她小6。
我还记得当时,每家有5个孩子就可以领一大包面包,不知道是多久领一次,据说因为战争的原因人口少,国家鼓励多生多育。我们家3个孩子,没有这个待遇。
伯伯家孩子多,有四4个姐姐都下乡插队了,现在只记得有个姐姐在牡丹江,4姐恢复高考以后,考上了长春的中医学院,她放寒暑假的时候就在家里住,经常听她背中药名字、药性啥的,听着就挺好玩的。
有了这个大学生姐姐,我就方便请教不会做的数学题、物理题,趁4姐姐放假在家,我经常拿着本子,打开自家的门,去敲季伯伯家的门,然后进去问哪问,四姐姐说,我的头发好、肾就好之类的话。
这几年听说4姐姐退休了,是药检所的所长。记得后来4姐姐结婚了,姐夫是她大学的同学,高高帅帅的男生,一生都非常幸福。
写着写着模糊的记忆就清晰起来,记起来大姐在哈尔滨,过春节总能带哈尔滨红肠回来;2姐在牡丹江,姐夫是军人;3姐在大连、5姐当兵了;6姐姐小,跟我们一样在上小学。
因为我们倆家这个共用的厕所,加深了我们的感情,这个设计是个特色,我记得一个大院就我们这栋房子是这样的结构,一般人家大概都没有这个经历。
我们倆家要是做点什么好吃的啦,就会敲门送过去。我家有姥姥一直在家里长住,每周都做手擀面,那时候好像也没有卖面条的,有时候就叫我送过去手擀面。我上小学以后,姥姥教我做面条,家里基本都是我做的手擀面,她是场外指导,教我和面、擀面。
想起来了,季伯伯是河南人,爱吃面食。
我们家孩子们有口福,因为季伯伯家姐姐多,姐姐们结婚后,过年回家都带来特产,我们就都能吃到,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啦。
大姐姐带家里的哈尔滨的红肠、大列巴、还有酸黄瓜,现在都还有卖的,就是那时候最喜欢的特产;三姐姐嫁到大连,只知道大连人特别会穿,因为服装是大连的特色,后来服装出口很多,我给同学们讲的时候,她们也都特别想去大连。三姐姐穿的衣服很洋气,款式时尚。那时候物资贫乏,大都是蓝黄黑,我们经常穿父母的黄军装;五姐姐是军人,嫁到了福建省,五姐夫也是军人,夫妻俩回家都是穿军装,都是高高的很般配,很让人羡慕。
别看季伯伯是个行政政委,以前也是带兵打仗的,他有个爱好就是弹"娱乐琴",这种琴现在可能见不到了,就是有五根琴弦,左手按琴键,右手有个塑料的弹片在拨琴弦,每次伯伯弹琴,我经常敲门过去听,真是太好听了。
后来我也借来弹弹,就喜欢上了,记不得是小学几年级,磨着妈妈爸爸要买一台,记得那时候卖7块钱,70年代初,一般人家一家的收入才30多块钱吧,这个琴也算挺贵的了。
我写到现在,忽然想起来季伯伯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了。
想想就觉得特幸福,每天写完作业,吃完饭就抱着琴敲门去季伯伯家学琴。我记得他的琴是黑色的面,我的是天蓝色的,上面都有印花,他的键子都磨的看不到数字了,可见弹很多年了。琴弦要是断了,商店里有卖琴弦的,伯伯教我换琴弦。
看到这里,细心的人会发现,为什么我没写6姐姐呢?
那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吧,我哥哥比我高一届,清楚的记得6姐姐是五年级,就快毕业了,因为季伯伯很高,孩子长的都不矮。6姐姐也长的比同年级孩子高,留着粗又长的大辫子,经常看到季伯伯和阿姨给她梳辫子。她打篮球很好。
记得有一天,爸爸回来说6姐姐出事了!打篮球的时候被投篮的球砸到头部,住院抢救呢。现在看应该是脑出血。那时候也没有CT,检查不出来有多少出血量。
家里人都很紧张,姥姥嘱咐我们都好好听话,安静点不要大声说话。
于是,看见父母下班经常的敲门去季伯伯家,后来二家的门都不插上了,父母来回穿行,找了很多医学书籍,拿过去研究……
可惜的是,过了几天,6姐姐没抢救过来。我记得听姥姥说,是我妈妈给姐姐穿的衣服,再后来父母经常过去陪着伯伯和阿姨,我们好久都不敢去了。大人怕我们去了阿姨伯伯会难过,因为家里出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有很长的时间去愈合精神的创伤。
现在自己当母亲的,讲起季伯伯失去最小的女儿的情景,都觉得心里很难过。唉,那时候伯伯也应该有50多岁了吧。
阿姨是随军的家属没有工作,生了六个孩子,一直把孩子们照顾的特别好,个不高性格特别好,阿姨方言挺重的,从来都是听季伯伯的,是那种中国好家属的样子,也是功劳大大的。
想念季伯伯一家,怀念以前的岁月。
大概是80年左右吧,医院盖了楼房,记得是2栋楼,8级楼和9级楼,我们搬到8级楼住了,季伯伯离休了,落户到省里的干休所。
现在伯伯和阿姨去世很多年了,那个干休所还在,空着了,5个姐姐只有4姐在那个城市,其他姐姐都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
这样好的一家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个特别好的榜样。也觉得家人就是季伯伯一家的样子,和和气气、其乐融融。
我工作以后,妈妈还跟我说起,那时候季伯伯在一次电影散场后,还救我一条命哪!是我的恩人,我要永远记得这家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