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太开心的琐碎小事。去医院候诊室门口,遇到不讲公德,随意插队让医生查看报告的人,心里会生气甚至恶语相对;外出就餐,遇上抽烟、大声喧哗的人,如果还碰上服务不积极的服务员,会感觉吃了一肚子气;又或者去商场、银行等场所,工作人员通过着装外貌有选择地进行服务,对别的人热情微笑,对自己爱答不理,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情绪受影响,变得低落......有一种隐隐的声音在说“他们都在针对我,跟我过不去。
这还是跟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无声对抗,在日常的家庭亲密关系中,也是常见的。非常有名的,因为挤牙膏的习惯不同——一方从牙膏管底挤出,一方习惯从中间挤出牙膏,导致离婚的。除此之外,洗菜、洗手过程中是否一直打开水龙头,也能引发家庭矛盾。
亲密关系的最大破坏者是持续的低水平愤怒和摩擦。——《越过内心的那座山》
前面说到的场景,基本上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的人可能笑笑就翻篇过去了,有的人却要耿耿于怀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平复。如果你是后面一种类型,那就要注意了,这样的状态你可能已经在不断给自己添加牢笼,限制自己的自由。
最近阅读的《越过内心那座山》告诉我们:将我们的心灵牢牢困住的,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是我们自己植入脑海的想法。
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是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她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原谅自己“还活着”。在书中,她用她疗愈自己的刻骨创伤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应对12种最普遍的心理困境。
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生活中,冲突激烈的事件,可能忍不住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往往是一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压垮了自己。
书中有两个片段告诉我们,放过自己和他人。不在他人眼里修炼自己,不在自己心中强求他人,从内心深处获得自由。
当别人表现不友好的时候,并不一定是针对你个人,尤其是和陌生人,人家根本犯不着来针对不认识的你。就算是亲密朋友家人,很多时候也不是因为你,他们才表现不高兴的。
所以当我们遇到因别人特别的反应而自责懊恼的时候,首先想一想“现在是哪里出问题了?”这个问题的主人是谁?例如前面说到的对你爱答不理的服务人员,也许他刚从上一个客户那里接受了挫败感,还没有来得及翻篇呢?
如果问题不是自己造成的,若是想促进改善关系,接着可以明示对方可能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例如“看上去,你有些不高兴。”帮助对方体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把问题抛回去。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更不高兴了,“既然错不在自己,有错的人就应该受到处罚”。一种评判、责备他人的姿态便摆出来了。
因此,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中走出来后,又该怎么从自己的心中放开别人呢?
自由意味着做出选择。
面对行为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对待他。选择放开他人,不在内心强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自己会更自由,获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信息与收获。
例如当你聚焦于插队的病友时,可能会忽略对你至关重要的医生的嘱咐;当你使劲批判隔壁桌的不良行为的时候,可能也丧失了与共同进餐伙伴的美好回忆;当你纠结家庭合伙人挤牙膏、不节约水的行为时,错失了其它甜蜜时刻......
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不在他人眼里修炼自己,不在自己心中强求他人,才算是挣脱了束缚,获得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