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参加本校研究生第一批复试,做了考官。第一批复试,是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后来官方公布每个人都被录取了。面试概况,参加的专业有七个人第一志愿 ,有一个是外校本科生的独立学院,参加过工作;另有六个本校的学生,都是专升本的学生。非常好的优质学生可能对本校是不感觉兴趣的,因为谁不可能去向下逆向行驶吧?每个学生都是向上飞的。
前面疫情三年,面试都在线上进行的,我也参加了。本届是线下,面对面。可能更加直接一些。考试分为三个部分:一、英语能力,读一段英语,然后翻译;二、专业能力,选二专业课题目,然后作答。三、综合能力测试,自我介绍,然后考官根据简历及介绍进行交流问答。
参加过多次面试,感觉考生的命运有时也有太多偶然因素存在。
一、报考学校的招生名额对于考生来说是被录取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某校招生名额多,就意味录取概率大,招生名额少,就意味概率小。也许你的专业素质和各方能力都不太好,但那个学校实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下,很可能对你是绝对的机会。有些学校也许正在扩招,如果是第一志愿,能达线,可能基本上就过了。此外,有的学校为了就业率,通常可能会倾向于本校学生。当然这些都是在严格按照学生的招生要求来进行的。
二、很多因素是随机偶然性的。面试的考官是随机的,抽选的英语题目和专业题目是随机的,与你同时参加面试的对手是随机的,所以有时候,基本上就看自己的都是运气,考官的喜好,英语题目和专业题目是否了解过等都是运气成分。只有自己的经历和素质是自己能够掌控的,是否真材实学,可能问几个问题就知道了,看他们的自信程度,专业能力水平:是自信从容,还是青涩腼腆;是胸有成竹,还是不知所措?可能能反映出来大部分。
三、认识一个学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二十分钟不可能什么都能看出来, 人的毅力和性格等等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面展现。有些成绩好,但不善交流内向,难以合作相处;有些是学生干部,善交流但不善持久的努力。只有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有些即使考研成功了,成为研究生,还依然有很多人解决不好生活中的问题,如前期浙江某医院两位研究生,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博士被杀,一个自杀。
眼前的考生们,也像几乎二十年前的自己去参加研究生面试。当时自己是个专科生,专科生有两年工作经历,就可报名研究生,而且仅有的少数几所学校招生专科生,那也是最后几届可直接招专科生的。为了参加面试,当时没有如今的高铁,是坐了24小时的汽车,然后去面试;那时面试时也不知道未来结果是啥,因为自己那时英语单科刚过线,由于扩招,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考了90%以上,超出国家线很多,最后被录取了,感觉总是人生充满着偶然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或许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当时为之努力三年。
没想到,在自己考研后十几年,居然能做研究生面试的考官, 这也纯是人生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