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同学你好:
是这样,《论语》成书,是孔子的弟子们作的课堂笔记。书中的内容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时间性,所记载的孔子言语及发生的故事,不是按先后顺序编辑的。所以才会出现前面的章节说到颜渊已死,而后面又有颜渊跟孔子的对话。这么讲你能明白吗?你这么小就能读圣贤的书,而且还读得这么认真,真是太好啦!爷爷为你点赞!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用妈妈的微信跟我联系,我会尽力给你解答。
附上该章的学习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1.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里讲的,跟“子罕”篇“子畏于匡”是同一件事情。季氏家臣杨虎,曾经虐待匡地百姓,匡地人十分痛恨他。因为孔子长得跟杨虎有点像,所以把他围困起来,险些遇难。后来想办法脱险出来,与弟子们也都失散了,大家再慢慢聚集起来,“颜渊后”颜渊最后才回来。师徒如父子,颜回是孔子最怜爱的学生,他回来后,孔子提着的心才放下来。所以一见面孔子就说,“吾以女为死矣”。这是正话反说,实际是表示孔子很欢喜,见到颜渊回来,非常欢喜,用反义语讲,说我以为你死了。结果颜回说了一句,“子在,回何敢死”,老师有您在,我这个做弟子的怎么敢死?师徒之间这样的对话,显出那种深厚的情谊,真正比父子还要情深。
蕅益大师批注说,“卓吾云:吾以女为死,惊喜之辞。子在,回何敢死,谁人说得出。”颜渊终于回来了,孔子一阵惊喜,脱口而出,我还以为你死了,把那种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子在,回何敢死”这话也只有颜回说得出来,如果不是真正孔子的入室弟子,没有那个境界,他说不出来。这里说的死,不仅仅是身命,更是法身慧命。老师的法是来自于古圣先王,是上天赋予的道,您传给了弟子,弟子怎么能够让这个道传不下去,死在我的手上?真的是意味深长。李卓吾先生的《四书评》里还说了一句:“毕竟子在,回又死了。何故?何故?方外史曰:悟此,方知圣人不必恸哭,又知圣人必须恸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圣人不昧因果,深知颜回命数,所以“不必恸哭”;这个恸哭不是自己的情感,他是为众生。众生尚未觉悟,还在迷惑造业,法脉断绝,众生何以离苦,所以“又知圣人必须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