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一的女儿一直住校,今天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要搬回来住。
我能同意吗?
中午吃饭时,接到女儿电话,我很惊讶,莫非有事,因为她周一到周六,都在学校,没有手机。
“妈妈我不想住校了,我已经搬一些东西回来了”,电话里她声音有点低沉。
我问她,是隔壁的宿舍太吵了,还是和室友发生不愉快?
她说不是。
因为,上次她跟我说过这些事,不过后来她宿舍来了一位高三学姐,她俩关系不错。
上个礼拜天,她还特地去超市买了零食,要跟学姐一起分享,因为学姐经常给她东西吃。
怎么突然,她就决定搬回来住呢?
在电话里听她的口气,非搬不可。
虽然,学校离家骑电瓶车5分钟就到了,但是毕竟往后天气冷了,雪雨天也不方便。
再说,我们又在外地,不放心她一个人晚上骑车,农村晚上人少,路灯又不亮。
可是,我们如果不同意她搬回来住,她肯定听不进去,人都有逆反心理,我越不让她搬,她可能搬得更快。
以我以前的性格,我会骂她不懂事,不老老实实和同学处好关系。
但是,我也知道,光批评,讲大道理也没用,她根本不会听。
刚好,这两天在看一本讲逻辑思考的书,我并尝试用书中讲到的思考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这本书让我明白遇到问题,要先分析问题的类型,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作者在书中先提到了问题的本质,以及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
首先什么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就是现状与期望之间有落差。
就以我女儿从宿舍搬回来住,这件事来说。
她本来期望宿舍里有一个和谐的氛围,舍友之间有说有笑,像姐妹,另外,互不侵犯个人隐私,再有不吵闹,不能影响别人休息。
这是她期待的宿舍氛围。
可现实是,她们舍友经常到深夜12点不睡觉,还在聊天。
这样便出现了问题。
但是,如果这样过于草率的下定论,会把我女儿从宿舍搬回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她的舍友,这样对她舍友来说,也不公平的。
“高杉”观点,问题的三种类型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高杉法”的观点,他从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距离,把问题分成三种类型。
恢复原状、预防隐患、追求理想。
让我举例一一说明。
首先,是恢复原状型问题。
比如:
“他想治好感冒”。
“我想把破掉的轮胎补好”。
这些诉求都是恢复原形的问题,只要把事物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把已损坏的东西修理好,并解决了问题。
假如,我女儿和舍友,真发生了冲突,后通过老师调解,她们又和好如初,问题并得到了解决。
其次,是预防隐患型问题。
比如:
“现在的新冠病毒传染问题令人担忧,该如何预防?”
又如:
“孩子看书姿势不正确,该如何预防近视?”
这些都属于预防型问题,也就是当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未来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犹如一颗定时炸弹。
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在于,炸弹没引爆前,就拆除引线。
就像,我女儿和舍友之间的矛盾,当下对她们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家长和老师都不重视,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她们未来的学习,甚至可能引发校园暴力。
所以,当下她们有点小冲突,家长要去疏导她们的不良情绪,不能责备,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找出问题的本质,再对症解决。
最后,是追求理想型问题。
这类问题顾名思义,当下没有隐患,即使不去解决,也没问题,但是期望现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
你现在的车没坏,但是你想换一辆更好的。
又如:
你期望10年后,换一套大别墅。
再如:
当下身体没有什么大碍,但是怎么才能让身体更健康呢?
假如,我女儿跟室友现在没有矛盾,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但是她舍友对学习都不上心,喜欢聊八卦,如果我女儿想考上理想的大学,那如何才能改变她周围环境对她的影响呢?
以上就是高杉法划分问题的三种类型,恢复原状型、预防隐患型、追求理想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三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会那么经纬分明,但是我们还是要先确定核心问题。
高杉法解决问题,先考虑对方立场
再有,高杉法在解决问题时,假定核心问题时,最好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回到,我女儿从学校搬回家住这件事情上,如果是站在我们家长的角度,我当然不赞成她回来住。
但是,如果我直接不让她回来住,不问原因,就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那么,已经明确了三种问题的类型如何去解决呢?
高杉法,三种问题的7种对应提案
在这里高杉法,又给出了三种问题的7种对应提案。
恢复原状性问题有:
根本措施、应急处理,防止预防策略,三种提案。
预防隐患性问题有:
预防策略、发生时的应对策略,二种提案。
追求理想型问题有:
选定理想、实施策略,二种提案。
也许你看到这里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这样思考也太复杂了吧。
但是当我看完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才恍然大悟,这样太有必要了。
我就是一个遇到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往往与人讲话,说不到别人的心里去,和别人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但是有了这种方法,先找出问题,再对号入座,你才能明白别人的诉求是什么,问题的本质在哪,然后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A小姐是某护肤品专柜的销售人员。
一天,一位中年女性来买护肤品,想要处理脸上的黄褐斑。
A小姐为这位女性做完皮肤诊断之后,向她推荐了,祛斑美白化妆品,以及预防复发的UV护理产品。
但是,这位女士并不感兴趣。
后来,A小姐才知道,这位女士明天要去参加同学聚会,想要一款护肤品,马上就能遮盖脸上的黄褐斑。
A小姐认为问题类型是,恢复原状。
而,那位女士需要的解决方案是,应急处理。
很显然,A小姐没有明白这位女士的心理诉求。
还只顾一个劲的介绍袪斑产品的功效,当然销售不会成功。
如果一开始,A小姐就找出了那位女士的问题所在,先给她推荐遮住斑点的化妆品,再推荐祛斑和U∨护理,显然更好。
这就是找出问题所在的重要性。
就像一位老板去买车,他不在乎节省汽油、实惠。他看重的是面子,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销售人员一再跟他说,某款汽车多么节省汽油,多么经济实惠,他显然不感兴趣。
这就是没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他的诉求和你认为的问题不在一个频道上。
因此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找出问题的类型至关重要。
下一次你跟别人谈话时,别人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可能就是因为你们俩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我的解决办法:
回到我女儿从学校搬回家住这件事情上。
这本书给我的一点启发。
首先我不能果断的拒绝她不能搬回来住,因为孩子已经跟我讲了,她问了身边的其他的同学,也有晚上回家住的,说明她已经有所准备了。
再说这条路上也有路灯,我家就在马路边上。
但是,我也不赞成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来,毕竟后面还有雨雪天,不方便。
在电话里,她没有直接跟我说与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
说明问题不是很大,她只要回家住就能解决问题。
再有,站在预防隐患性的问题上考虑,一方面是雨雪天气对她的不便;
另一方面,她如果在学校与舍友不愉快,先回来住,可以缓和一下情绪,以防矛盾激化。
所以,同意她暂时回来住,但被子不让她搬回来,就是防止以后雨雪天气,再回到学校住。
在追求理想性的问题上,虽然当下宿舍的环境,还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但是希望她未来有好的成绩,还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论是休息,还是心情都很重要。
所以综合以上影响考虑,先同意她回来住一段时间。
再有,这个礼拜六我回老家和她好好的谈一谈。
也许她是想通过这件事引起我们的关注,看看父母有没有把她放在心上呢?
晚上老公还在指责我,不应该同意她回来住。
我只能说,儿大不由娘,她既然决定了,不让她试一下,她怎肯罢休呢?
这就是读书给我的一点帮助,毕竟读了书,要运用到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帮到我。
如果下次你也遇到困惑时,也可以先尝试着找出三个问题的类型。
分别是:恢复原状型、预防隐患型、追求理想型。
以及7种对应的提案。
哦,忘了书名了,它是《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有书的地方就有光,愿我们一起成长,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书中的这句话送给你:
“与其追求完美的解决策略,倒不如把目标放在实质的效果上。”
正如,这篇文章写的不完美,但是尽我最大努力,把它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