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梗”这个词,就字面意义来说,“融”是相融,融合的意思;“梗”字,一说是来源于“梗概”,即故事中的主旨,轮廓,概要等;一说来源于“哏”,即艺术作品中的笑点,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融梗”就是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其实就是融会贯通,再行创作。
近年来,因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络上出现过好几次针对“融梗”定性的集体讨论。但到底是“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鉴别二者的尺度到底在哪里,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今年10月,热播影片《少年的你》的原小说被爆料“融梗”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忍冬》、《嫌疑人X的献身》等多部作品,网友议论纷纷。
后来还是易中天在微博上发文点评,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并对该作品给出92分的好评,加以褒奖和鼓励,才引起网民的正面关注。很有可能,这也是该词入选年度流行语之一的主要依据。
当然,这里涉及到法律问题,著作权问题。著作权不保护思想,只保护表达。这是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是版权法领域的重要原则。
汉德法官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话:“当越来越多的枝节被剔除出去以后,留下的是大量的适合于任何作品,尤其是戏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最后剩下的可能只是有关作品内容的最一般讲述,有时,甚至唯有作品的标题。这一系列的抽象在某一点上不再受到保护,否则作者将会阻止对其‘思想’的利用。”
法律赋予作者著作权的最终目的不是奖励而是鼓励创作。而创作作品不可能完全脱离前人已有的成果,每一个作者都会不自觉的受到他人的启发。
他还说:“任何作品的创作,无一不是来自对现有作品的借鉴和利用,从公平利益上来说,作者是通过对共有领域作品的‘侵占’来创造新作品,如果对这种创作给予无限制的独占权利,将会阻碍他人创作新作品。” 因此,著作权法允许人们自由使用他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创作出在表达上完全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下面列出三个相关的名词以示区别:
1. 抄袭。抄袭是指不加说明的抄表达。抄袭里有直接复制粘贴,或者修改部分词句、同义词替换的“中译中”的方式,也有抄袭足够具体的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结合体。抄主题、抄思想、抄灵魂、抄梗之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另外,单个词语相同也跟抄袭不沾边。
2. 借鉴。借鉴是中性词。借鉴是合理的,就像引述,通常会给出原作品的出处。
3. 融梗。融梗是在对别人的作品主旨融会贯通的前提下进行新作品创作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自身定义不甚明确,法律上以前不曾有的概念,或许,很快就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