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观看《海上钢琴师》,是高一的第一个期中考试的晚自习。疲劳的一天因为突然而至的轻松时刻全程都心不在焉,看不懂这部正倒穿插的电影,甚至没有看到结局。
时隔六年了,我终于在舍友的陪伴下又看完了这部长达3小时的电影。六年内,对它都心心念念却没有再打开看过。即使我深知那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究其原因,或许是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也缺少了那时的内心纯粹。
1900,这个对我们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没有意义的数字了,但这是男主角最特殊的身份证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书面证明见证他存在过。在他自问自己是谁的时候,我想到了被我丢弃在书架上迟迟未看的《苏菲的世界》。翻开第一页,苏菲照着镜子问自己:我是谁?如果我改一个名字,叫朱莉,我是否就是朱莉了?
这看起来是个极为深奥可笑的哲学命题,但却一遍遍提醒我自己,如果抛开我的名字、性别、家庭学校背景等,我该如何证明我是我?
至今,我都没用答案。我想,得知它还需要很长时间。
影片后半部,1900决心到了纽约就下船追寻自己的音乐梦(在他好友眼里就是上岸追名逐利)。好友调侃他是为了追女孩儿。这是何其浪漫的一件事啊。然而,当他站在大海跟陆地之间,望着无尽的世界,几秒后,他转身回到了船上。
好友不解,问他在船梯上看到了什么。他答:我决定不下船不是因为我看到什么,而是我看不到这个城市的尽头。在船上,钢琴就那么八十多个琴键,是多么有限,但是我的音乐无限。陆地上,钢琴千千万万,琴键千千万万,是无限的,我要怎么选择去创作我的音乐呢?
一批又一批的人通过这艘轮船到达了美国这块散发着财富味道的土地时,纷纷洋溢着难以控制的激动兴奋,影片似乎就是将这两者形成了强烈反差,正如那位好友说的,1900永远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
最后的最后,船要被清空引爆炸毁,好友劝他下船保命,他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整部影片看得有些乏味困倦,但是心灵的悸动开始于老者的对话,那个“整个世界都在那块土地上”的农民出身的老者与1900一般坚守着自己的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灾难有一天降临,他“决定要与命运抗争”,走出了那块土地,爬上山丘,发现了“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n my life——thesea”,他听到了来自海洋的呼唤——the voice of the sea, like a shout——immerse(人生无限),故下定决心,to change my life。无疑,老者对于1900触动很大,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下定决心离开那他赖以生存的“家园”,他给了一个异常充分的理由“我要下去看一样东西——the ocean,如果我永远留在这里,海不会告诉我任何东西的。”
其实我并不理解这些,我阅历浅薄,知识匮乏,我唯一喜欢的就是那四个字——人生无限。
午后静谧,闲来无事,聊以娱己。喜欢他自由不羁的人生,精彩无限,孤独却快乐,简单纯粹。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