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哥说,该读点书,写些东西了。
作为一个理工出身的男生,平时写的都是各种软硬件的工程方案与框架式的PPT。工作时又写了一堆又臭又无聊的红头文件,所以慢慢丢失了深度读一些正经书,好好写一点正经东西的本事。能力是需要刻意锻炼的。于是从翼哥处搬来了Knote、MarginNote Pro、印象笔记、Kindle Paperwhite 、Surface Pro等一系列软硬家伙,对自己的脑袋下狠手 。授之于渔后,能捞到个啥家伙,也只能看自己本领了。原本一周一篇的读书笔记,硬是拖到了一个月一篇。不只是因为懒,而是突然正经面对冷冷的文字,总觉得自己和它都面目可憎。当被各种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方法撕开的概要摆在你面前,自己却没有言语的能力了。直到我读到了这本《深度工作》,它是一味解我毒的良药。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一个杰出的专家,下面两个能力是必备的。一个快速掌握新本领新技能的能力,一个用一生来提升某一领域能力的刻意练习。也就是口耳相传里的丁字形人才。道理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除了聪慧的天资,更需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每一分钟时间和每一个脑细胞的力量。人是被惰性驱使的,也会因为无意义的忙碌这种浅浮工作而吸引走脑力和时间不自知。深度工作提供了一个方法,让你可以充分燃烧自己来取得一定成绩。
跳开单纯的提纲记录,我想描述的是我自己为了想要深度工作状态而准备使用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夜行人,双峰哲学的模式一开始就进入我的考量范围,每天抽出1-2个小时时间,过程中摒弃一切干扰,专心输出工作结果。开始的2周内,脑力和注意力只能让我坚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深度工作,看3-5章书。但在月末的频繁出差里,我却突然想抱着kindle安静的看会儿书,甚至看看舒缓的电影和纪录片来吸收能量,做好铺垫让自己再次投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我觉得我开始掌握双峰哲学模式的一些入门方法。必须牢记的是,记者模式是努力的方向。他让碎片化生活的我看到从零敲碎打转变到愚公移山的希望之光。抓住可能越来越零碎的时间,产生更大的价值,才可以笑对时间的推移吧。
在实务类问题的处理,我需要重新思考社交媒体给我的收益。你是无法从一个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平台里学习到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对于现在我从推特和微信上偶然发现的知识,我选择先保存到印象笔记,待一个碎片时间块再梳理消化成我知识库的一部分,而不是之前那种企图沙里淘金类的研究模式。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如抓一本经典教科书往死里怼。还有就是对即时聊天信息的处理上,书中举了很多处理这类信息的方法。我对这个问题其实想的很简单,越快回复一个信息,才是好的处理方式嘛?速度和质量并抓,才可以让大家双赢。如果发现回复此类消息对自己的工作模式甚至是双方而言是有害无益的,直接跳过就好,你的本性就能驱使你做好这件事情。这个随笔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学习的记分榜来标记自己的痕迹。有一个半公开的随笔集对我这种不爱外表自己情绪的人而言,也是人生新体验了。
提一下高成本引导,我是一个烧装备的人没错了。但是在高成本引导上,可以接受的高成本只能是一些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已不再是一个可接受项。不要在淘宝上刷半天设备,该买则买,同时也不要把缺少装备当成无法工作的借口。把咖啡馆重新作为一个社交和放松平台,最多看看书,不再在咖啡馆用大块时间企图深度工作。把这个事情还给办公室,自己的书房,市图省图。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进入深度工作的引导。
最后,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