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单位对外的电话,所以工作期间经常会接到各种不同诉求的电话。面对一些急切的诉求,有时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临时充当“知心哥哥”。
某天,一位父亲打来电话,反映学校不许孩子上学(在现在教育治理的这种环境下,这个情况肯定是有问题的,没有哪个学校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来给自己招惹是非。而且,很多时候,打电话的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会一定程度把问题描述得非常严重。经与学校联系,他所反映的问题完全是有事实相背离的)。他说上初中的孩子染了头发,做了发型。而这又显然违反了学校管理的有关要求。于是老师让孩子回去将发型理顺,但结果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改变自己的发型。
为了防止引起其他不必要的舆情,我帮他分析这件事。告诉他,学生就要有个学生的样子,孩子回去把头发理好,之前无论是出于爱美还是好奇,只要现在按照学生守则中的要求去做,学校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学生。而且我也相信,任何学校都不会拒绝一个“改过”了的学生。
但是交流着的同时,问题也来了。家长一句“孩子现在是叛逆期,我可不敢管。你没看到网上老有孩子跳楼的报道吗?”让我顿觉无语。我问他,孩子是你的孩子,你不是应该对孩子负责吗?他一个劲的说自己负不了责,并且反问道:你们老师不也没能让她把头发理好吗?直到此刻,我更加确定,果然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在十多分钟的沟通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孩子现在是叛逆期”“管多了会跳楼”“没有办法”之类的话,并且言语中不时夹杂着“国骂”。又是一番“口舌”后,他愤愤地挂了电话。作为电话这头的旁观者,我脑子的第一时间蹦出的就是“叛逆期,不是家长推卸责任的理由”这个观点。
如今,家校合作是多元化的,但是在一些家长的思想深处,还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事、是老师的事”,在平时的电话中,也不止一次碰到持有这一想法的家长。所以近来看到因为老师问孩子的作业问题,而被家长拉黑的报道时,一点不震惊,有的是对教师的心疼和对孩子的担忧——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孩子首先是家长的孩子、是家庭的孩子,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任何试图在孩子成长问题上“甩锅”的家长,都是不负责任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歧路,受到最大伤害的不还是家长和家庭吗?
回到电话这件事情上,这位家长一句“我没有办法”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置身于孩子成长的事外。可是他没想一下,孩子从最小的时候是不是就让他“没有办法”。就像驾驶汽车,最初一点点的偏离,只要轻轻带一下方向盘,就能纠正方向,等到偏离的太远,再猛打方向盘,就容易造成事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教育具有过程性,是连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的合力也必须始终起着正向的作用才有用。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造成“力的失衡”。
孩子进入“叛逆期”,是成长必然经历的心理阶段。但有些时候,也因为外界的过分强调,加深了孩子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认同,会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拿着“叛逆期的令箭”,说出、做出不利于成长的话和事情。对于家长来说,要时而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问自己“有没有尽力而为”“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恰当”,等等。叛逆期不是家长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的理由,但面对电话中家长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养成亲子沟通的习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且在他们小的时候对于家长的话总是愿意听的,作为家长要认识到,沟通是长效的,很多问题也宜抓早不抓晚。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很有必要从最开始就养成沟通交流的习惯。当亲子交流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部分,那么在孩子生命成长的任何时期,家长的“干预”就不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也不会让孩子突然之间有了被“冒犯”的感觉,就不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对于家长来说,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一直在他们身边,那么亲近与信任就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规则教育要贯穿始终。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小学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行为守则》。以电话中的孩子为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烫了头发”,而学校就学生的着装和发型都有明确的要求。纵然,对于学生要尊重,对他们的自由要保障,但是任何尊重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就学生而言,多一些特定年龄段应有的纯真与朴实,才是自然的美。过早的吸入了社会气息,对自己、对同伴都有负向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基本的就是要有遵纪守法的意识,行为处事要始终遵循一定的规则。家长看到孩子某些有违规章制度的行为举动,更有及时予以纠正,而不是听之任之。只有让孩子心存敬畏,他们才能成长得更好。
要相信老师、相信学校。需要指出的是,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从来不是“孤立无援”的。在学校,有一大群尽心尽力又善于做工作的老师,在不断编制和完善着家校共育这张网。作为家长,要相信老师和学校在教育上的专业性。在时间交流沟通中,如果出现误解或者沟通不畅的情况,万不可随意发表情绪化的言论,甚至做出冲动的行为。家长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对老师和学校有了“排斥心理”,那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最终受到伤害的也必然是孩子。
当然,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如今信息来源更多更广,网络上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内容。要把教育孩子当成一门学问,教育孩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