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水浒传》读书笔记

《水浒传》100回本的最后10回,读来让人伤感。

一    众虎同心归水泊

前70回,好汉们纷纷向梁山汇聚,108将个性张扬,快意恩仇,他们上梁山的原因各各不同,小说以细腻的笔墨刻画了一个个极其生动的形象,文字之间如见其人。

至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完成了水浒英雄们的集结。108将由单打独斗,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自号“替天行道”实则为官方政府所不容的民间团体,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这时候带头大哥的意见很重要。宋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又深谙吏道,他为吏时与黑道交好,成为黑道大哥后又一心向往回归政府。梁山初定,宋江就开始执着于他的招安大计。不可否认,宋江有才能、讲义气,在绿林中深得人心。他吏道纯熟,可惜并不深谙官道的规则。一个小吏却妄想分得当官的一杯羹,士可忍官不可忍。

二    扬名显圣立战功

一言不合就开战。经过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官方发现硬性强压不太好使,于是改为智取。“要想取之必先予之”,那就满足他的愿望招安他吧——“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梁山108将获得了官方认可的身份,意气洋洋征战大辽国,果然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把大辽国打得俯首称臣纳贡请降。如此骁勇善战之辈,又都是有前科的人,岂能驻留京师?宋徽宗真的那么容易被蒙蔽吗?他也怕呀。

于是宋江部队再次受命出发南征方腊。如果说在当时大辽是异族,那方腊的队伍只能算人民内部反政府武装。假如当初的梁山泊,宋江的想法和李逵的想法一致,那宋江就是山东的方腊。他们都是大宋朝的地方武装力量,只是方腊公然拉起了反革命旗帜,而宋江却回归了政府军的怀抱。

南征方腊,水浒108将开始落幕,他们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宋江在五台山参禅的时候,智真长老给出了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可叹宋江骨子里执念于建功立业显世扬名,不能参透其中的禅意。

道家要避世养生。所以公孙胜在破辽之后,遵从师命回山修道。朱武、樊瑞在侥幸活命之后也追随而去。

佛家相信因果。所以鲁智深“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得以寿终圆寂。武松断了一臂,不愿赴京朝觐,自愿在六合寺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燕青自小命运多舛寄人篱下,他没有什么奢望,了身达命,隐遁江湖,不求富贵不求荣。

李俊等人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初追随宋江是因为一个“义”字,轰轰烈烈过后,自然继续去追求理想的生活。

神行太保戴宗、活阎罗阮小七、小旋风柴进、扑天雕李应、鬼脸儿杜兴等人亦都看破时局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在官场上侥幸活到最后的正将只有美髯公朱仝一人。而最后朝京的偏将十五人对官场的执念相对较小,对朝廷的威胁也不大,所以大多能安享晚年。

好汉们不投梁山会怎么样?大部分都会走投无路死路一条,所以上梁山是他们命定的归宿。那如果不受招安会怎么样?第一可以像王伦时代一样,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第二可以像晁盖时代,广纳贤才扩大基业,不求扬名立万只求快意恩仇,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热闹闹终其一生。

到了宋江时代,宋江不要小富即安,不要默默无闻,他追求烟花般的绚烂,他要轰轰烈烈博取功名,哪怕马革裹尸而还。

尾声   

所以,我们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是守着故乡,还是奔赴远方?是选择让有限的一生如秋叶般比较长久的静美,还是如烟花般只有瞬息的绚烂?

想要安稳,最好有一技傍身,比如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凌振。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招安之路不好走,但要想洗白正身,就必须要拼要搏。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拼搏的路上也应该有一双慧眼,激流勇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千年回望,水浒好汉们怎样选择才是对的?其实怎样选择都是对的,人生有什么对错呢。此心安处是吾乡,老子愿意就好。

                  2025年1月27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