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风格看作者魅力
在我看来,语言风格是作者的标签。说话的方式可以简单一点,也可以文艺一点,甚至矫情一点。表达的含义可以保守一点,隐晦一点,忸怩一点,又或者大胆直白一点。同样的含义,不同的人就可以表述出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写作的风格,也是作者的魅力。
琼瑶和金庸,一个言情派一个武侠派,前者情感细腻、真诚豁达,后者侠肝义胆、气度斐然,他们的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依然被读者奉为经典读物。
今天的文章,有“正能量”有“致郁系”,有“逗趣幽默”有“赤口毒舌”,有清新活泼有沉闷暗黑……不管哪种风格,读者都能找到喜欢的萝卜白菜。笔者还是钟爱王小波的特立独行。
不是字如其人,是文如其人。
生活里的逗逼、段子手,一旦拿起笔、操起键盘,似乎就开始变得文绉绉,字里行间要么情深义重,要么多愁善感,这就让写作窥见一个人的三观、性格、情感,无论什么题材,写作都如同日记的一部分——如果说日记是冰山,一个人的文章就是那浮于水面的一角。
同样可以看到的是写作,如果不是以手写我心,再华丽堆砌的文字都撑不起文章的骨骼、经脉,以至于才美不外现,三观反而被毁。归根结底,还是三观畸变导致的。这样的例子,郭敬明的文字似乎最有代表性。又不可否认的是,他用这样金玉败絮的文章,俘获了广大群众的虚荣心,然后在一举成名后用粗制滥造的改编影视把长大成熟的青年杀死在“怀旧”的拥趸中。
我想,一个人的经历不仅可以造就性格、素养,同时也能够造就它的作品。朴素的文字一样可以窥看人的内心是铁血是柔情,是犀利是温和,是开朗是忧愁。曾经卖笔杆子为生可以代表卖学术、卖故事、卖思想来实现卖钱,而现在,姑且不谈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信息大爆炸现象,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经历、见解、知识作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就可以转化为实际财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中,网络是成就财富实现的中流砥柱。
网络这个传播手段,可以成就人,也可以出卖和毁灭人。
网络的传播速度、力度不可同日而语,做着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春秋大梦,想要借助它青云直上的人数不胜数,多少山寨国产、网络影剧剧组扔掉良心,一边大打“情怀牌”,一边即兴三分钟摄制,抑或玩弄文字游戏死蹭热点,把三俗(媚俗、低俗、恶俗)进行到底。
黑心剧组侮辱的岂止是国产电影行业,还有编剧这个职业,写作这个行当。
就问《宝宝不哭》剧组气哭你了没?
无良剧组,业界毒瘤。网络能让优秀作品受万千瞩目,膺受应得荣誉,成就优秀作品;同样的,像《宝宝不哭》这样的烂编剧,网络也能出卖它的黑心、无良,让它受千夫所指。
所以,选择公开文章,还是按好良心的好。
以上,就是我谈写作的冰山一角。
[正经脸]顺便出卖了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