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1991年12月20日,该片在法国上映。同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电影。随后,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中国电影。
1993年,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15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内地电影。
苏童本人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评价是,“在张艺谋所有的电影当中我认为可以排第二,第一是《秋菊打官司》。”
作家简介:
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因为张艺谋的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声名海内外。
读苏童的小说像是遇到了南方的一场梅雨季节,潮湿、阴郁。故事完了,雨也停了,水渍却没那么容易干。
“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的时候是十九岁……”,这是小说《妻妾成群》的开头,一种白描式的语言描写。
这是讲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封建女性被迫嫁入富人家庭后,天性、人格如何一步步被磨灭,最后变得麻木不仁,心理扭曲与变形,最终疯癫的故事。
19岁的大学女生颂莲因为家道中落,父亲自杀而被继母卖到陈家做姨太太,她的命运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的天真与傲骨,一点点地消磨在陈家后院女人们的缠斗中,泯灭在那个决定后院女人们共同命运的男人的绝情与冷漠中。
颂莲一入陈府,首先要拜会自己的姐姐们,也就是她未来的竞争对手们。大太太毓如装聋作哑,念佛吃斋;二太太卓云面慈心狠,阴险毒辣;三太太梅珊阴阳怪气,性情泼辣。
苏童对于这些女人们的描写如同是拿着尺寸来写的,精准、深刻!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女人们在苏童的笔下显得别有韵味。苏童笔下的女性透着那种欲望与绝望、热闹与孤寂的矛盾,沉重地令读者感到压抑与窒息,但又充满魅力,令读者欲罢不能。
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
著名作家莫言说:"苏童作品中对女性的把握,我觉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对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准确,是我望尘莫及的。”
苏童在说自己为什么写《妻妾成群》时这样说,“痛苦中的四个女人,在痛苦中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
可见,这注定是一场女人们的厮杀。女人之间的战争,没有男人在战场上的横刀向马、血肉横飞,也不同于男人官场上的阴谋阳谋、尔虞我诈,女人之间的战争总是悄无声息、笑里藏刀的,不经意间就让人如堕入深渊,寒冰蚀骨!
故事的最后,三太太死了,四太太颂莲疯了,而老爷又迎娶了更年轻的五太太文竹,大宅院里女人们的悲剧将继续上演,如同一个轮回,没有止尽,没有终点。
颂莲为什么会疯?
无疑,三姨太梅珊的死给了颂莲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也让她明白,自己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落进了一个怎样的陷阱。这个宅子,这个所谓的家,是一个物质丰足,却充满淫乱和暴戾的地方。而宅子里的那口填满了无数冤魂的古井,不仅是梅珊的的坟墓,也很又可能是颂莲自己的坟墓,以及更多后院女人们的坟墓!
颂莲是否值得同情?
首先,颂莲是一个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她骄傲虚荣、甚至泼辣跋扈、充满欲望。她这种时而跋扈,时而自我轻贱的表现,事实上,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敏感与脆弱、自卑与孤独。她长相出众,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因为生计而嫁给一个老头子。在她的内心里是矛盾的,是纯洁与欲望的矛盾,是理性与现实的矛盾。
她将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一个富有的老男人的身上,如果这个男人爱她、宠她,她就无比尊荣,理所应当地可以享受仆人们的伺候、尊敬;而如果这个男人疏远她、冷落她,她就会失去一切,变成这个家里最不值一提的一个外人,任谁都可以欺辱她。这无疑是悲剧的源头!
颂莲外表狠辣,有仇必报。在这一点上,她和三姨太梅珊是像的。比如,文中她第三次报复那个轻蔑她、背后诅咒她的丫鬟雁儿,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凶横。最终,丫鬟雁儿也间接地因她而死。
身在大宅后院,作为这家族中的姨太太,颂莲仍然渴望拥有自己的爱情。她悄悄羡慕起三姨太梅珊那个敢爱敢恨的性格。她也想反抗,她反抗的方式是找一个真正爱自己、懂得自己的年轻男人远走高飞,比如,大太太的儿子飞浦。颂莲原以为飞浦会是她精神上的出口,她与飞浦之间展开了一场秘不可宣的精神爱恋,然而,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是有始无终的。文中也隐晦地表达了飞浦少爷可能是一位同性恋,他没办法爱上任何女人。
小说中的意象:
1、老井:象征和暗示在这部小说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中多次描绘的后花园那口井。井的意向贯穿全文,这口井是后院女人们的欲望,是她们深不见底的痛苦。同时,这口井也是死亡的象征,是颂莲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
2、蝴蝶:又比如,“颂莲的裙摆在冷风中飘来飘去,就像一只白色的蝴蝶”等诸如此类的描写,都象征了颂莲飘零悲凉的人生。
3、菊花:此外,小说中还有“陈佐千看见颂莲眼圈红肿着,一个人呆坐在沙发上,手里捻着一枝枯萎的雏菊”,以及“颂莲独坐窗前,看见梳妆台上的那瓶大丽菊已经枯萎的发黑……”这样虚实相生的意象。
电影与小说: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基本上非常忠于原著,但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也做了很多改动,进行了再创作。基于这些改动,苏童评价这部电影时曾说,“《大红灯笼高高挂》伤害了我,但这些伤害都是合理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如下:
1、故事背景不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取景在山西的乔家大院,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原北方气质,而《妻妾成群》小说背景发生在江浙地带,具有浓郁的江南气质。
2、红灯笼的应用:如同小说中应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红灯笼成为贯穿电影的最主要的道具。在《妻妾成群》中并没有这个安排。挂红灯笼这一反复出现的情节让电影比小说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和仪式感。红灯高高挂起,宿命早已被上天注定,沧桑轮回,女人们在家中这位最有权力的男人的眼中,不过是一场场戏,一幕幕曲,可以细细玩味,也可以弃如敝履。
3、从老井到角楼:小说中用于惩罚陈家历代犯错的女人们的那口老井,为了适应北方的环境,在电影中巧妙地变成了角楼。
4、丫鬟雁儿之死:在原著中雁儿是因为故意陷害主子颂莲,被颂莲发现后威逼她吃下带血的草纸。受到凌辱的雁儿,身心受创,最后感染风寒而亡。而在电影中,雁儿私藏了象征荣宠的旧灯笼被颂莲揭发,最后在冰天雪地里被罚跪一晚,被活活冻死了。
说到这里,雁儿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虽然她始终是一个小人物,无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在电影中。然而,这样一个出身贫寒、最后被活活折磨至死的小人物却很难让人对她产生深刻的同情,为什么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雁儿不仅仅是小人物,她还是我们常说的“小人”。雁儿自以为聪明、年轻,以为拉拢二太太,整垮四太太,她也能飞上高枝,成为这个家里的女主人,成为一位姨太太。然而到头来,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她也是我们人性中“恶”的体现。“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正是这样的小人物最核心的人格体现,她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弱者,也可能是恶的!
5、电影中颜色的应用:电影中有很多大块的颜色的布景,给电影整体营造出神秘、暧昧或是恐怖、阴暗的味道,比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暧昧、荣誉、恩宠、欲望、嫉妒;白色的雪景—肃杀、恐怖、死亡。这应该也是张艺谋对于作品的再加工,小说中并没有对于颜色的大量描写。
写在最后
庭院深深深几许,在这个密不透风的大宅子里,后院的女人们就如同风中之烛、水中之萍,她们没有根,从来没有真正的安定。
在这个男人所搭建的舞台上,任女人们再怎么剑拔弩张、阿谀逢迎、再面慈心恶,勾心斗角,到头来,都不过是戏台上的小丑或者花旦,没心眼的,就如同宫廷剧里的配角,活不过两集就死了;聪明的,也最终被反被聪明误,比如雁儿,比如梅珊。在这个女人被物化的时代,颂莲的灵魂注定因窥见真相,恐惧而疯;因反抗突袭无门,困顿而死!
颂莲的悲剧告诉今天的女人,永远不要将自己的幸福全部押注在一个男人的身上,因为爱情这东西,说“有”的时候有,说“没有”时候也就真的没有,最靠不住!
后院,就如同一个女人们角斗场,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那些在办公室、机构、大楼、单位里争权夺利的人们,不要费尽心机的的做困兽之争。因为,你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还有,谁又是那个真正的boss,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正饶有兴致地看你们争风吃醋,斗来斗去?他或许只需动动手指,你就死无葬身之地!
如此,何必消磨时间互相缠斗?
还是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吧!
如果可以,互相滋养,互相爱!
如果不能,远离是非也是好的。
最后,借用书上的话作为结束:
“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文字:雨音
图片:来自网络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