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是富可敌国者,倾国倾城者,权倾一时者,还是名震天下者呢?
都不是。
佛陀告诉我们,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
《法句警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婆罗门国王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他突发善心,想作大布施,于是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
佛陀观察度化国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他面前。
国主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
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容:“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还不够娶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
国主说:“我再给你三撮。”
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但走了七步后又返回来。
国王不解,他说:“光有房有妻还不够,我还想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
国王说:“再给你七撮。”
婆罗门走七步后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他们的钱远远不够。”
最后,国王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后又退还了。
国王很生气,问他又为何?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而生命非常短,我还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
国王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了一偈:“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国王当下欢喜无比,便从佛处受了五戒。后来证得了圣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缺吃少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可一旦有了钱后,贪欲而被激发出来,疯狂地追逐财富;牛也是如此,放过牛的人都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牛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就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现在某些人的状况。
如今有些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明明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内心没有满足之时。
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
有一只狗意外获得了一根骨头。在过河的时候,它发现水中也有一只狗叼着一根骨头,就扑了下去,想要得到另一根骨头。结果它的下场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水中的骨头,就连自己原本有的那一根,也在慌乱中弄丢了。
古人说:“贪则近贫。”如果贪心过大,定会招致贫穷,从字形上看,“贪”与“贫”也很接近。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尽量克制内心的欲望,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有了这种满足感,纵然住在小小的屋子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内心还是会闷闷不乐。我个人而言,住的木屋只有十平方米,虽然扩建成三四层的高楼也没问题,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屋很舒服,除了厕所以外,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是它,这种感觉非常好。
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现在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不错,但精神上特别空虚,只求吃得好、穿得好,丧失道德人格也无所谓。而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
《佛所行赞》中有一句话,就说得特别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即是在感受贫穷之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