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国各省市现代文的考查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中考常见三大文体高频考点呈现:(按考查频次的高低排序)
记叙文高频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写作手法赏析、句子的含义、赏析修辞手法、句段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观点探究、词语表达效果、标题含义及作用、理清文章思路、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线索、记叙顺序、拓展探究。
说明文高频考点:内容理解(含辨析)与概括、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含拟写标题)、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辨析说明顺序、段落内容理解与概括、段落作用、语句赏析、拓展探究。
议论文高频考点:把握中心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补充论据、内容理解、分析论证思路、议论文语言、议论文结构、语句赏析、拓展探究。
答题公式知多少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化,可以帮你找到解题思路,但是要想拿到满分,仅靠答题公式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要仔细研究真题标答,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公式中添加对文本的理解。
记叙文
1. 文章内容的概括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公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注:归纳文章的中心
① 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 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 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 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
⑤ 议论文——公式: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2. 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3. 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 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 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③ 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 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 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 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4.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② 渲染环境气氛;
③ 烘托人物心情;
④ 烘托人物形象;
⑤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注:记叙文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描写了……(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为下文写……埋下了伏笔。
5. 句子含义的理解
(1)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手法。
(2)公式:先揭示出词语或短语所指的对象,再结合句意、文意表述即可。
6. 词语含义的理解
(1)含义:①理解词语表层含义→ ②揣摩深层含义(结合语境、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揣摩)
公式:……一词的意思是……,在此处主要是指……
(2)指代义:指示代词——①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
非指示代词——①理解词语本义→ ②分析语境义→ ③把握指代内容
公式:……一词指代……
(3)临时义:①理解词语本义→②分析语境义→③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
公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7. 词语的赏析
① 动词——公式:……一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 形容词——公式:……一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③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公式:……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8.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 照应——公式:……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公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③ 象征——公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之意, 表达了……的情感。
④ 托物言志——公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⑤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公式: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⑥ 衬托(正衬/反衬)——公式: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 伏笔和铺垫(常作答案要点)——公式: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⑧ 悬念(常作答案要点)——公式: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⑨ 烘托——公式: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9. 人物形象分析及概括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式:人物品质特点+文中具体依据
公式:文中具体依据+人物品质特点
(2)××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式:××是一个……(性格特点、品质等)的人。
10. 描写手法的作用
(1)找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作用。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 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①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②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③ 动作:运用……(动词)等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④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1. 插叙的作用
(1)找出插叙的语段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2. 标题的作用
(1)散文标题:
① 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
② 点明文章主旨;
③ 交代行文线索;
④ 奠定感情基调;
⑤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
① 点明文章线索;
② 设置悬念;
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④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 交代文章内容。
公式:分点作答,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13. 记叙要素的作用
① 时间——公式: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 地点——公式: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 事件——公式: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 人物——公式: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说明文
1.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引资料——公式:①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③ 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列数字——公式: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3)下定义——公式: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4)举例子——公式: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公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打比方——公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分类别——公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8)作诠释——公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公式: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10)列图表——公式:直观明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2. 说明文语言
(1)分析加点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① 解释词语的意思;
② 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③ 最后,总结得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公式:“××”词的意思是……,在句中使说明……(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① 表态:一般是不能删;
② 解释: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④ 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公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公式:不能替换,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如换成“××”词语,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议论文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公式:通过列举……的例子,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引用)论证——公式:引用……的的话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公式:通过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对比论证——公式:通过……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论证了……的,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